“后端卷不动,就去卷测开。”
这句话去年还是调侃,今年却像预言。最明显的变化是,以前投简历三天能约两轮面试,现在一周过去, ssob里只有“已读”。
先说身边的体感。上半年帮学弟改简历,清一色双非+两段小厂后端实习,靠“Pytest+Jenkins”就能拿到字节测开一面;到了十月,同一份模板再投,HR 第一句话改成“有清华硕士竞争,麻烦补充一下自动化实际操手的案例”。学历没有硬性门槛,却悄悄抬到“92 优先”;项目没有标准红线,却默认“得有个能跑起来的测试平台”。
再说面试画风。去年问“接口自动化怎么做”,答“Requests+Allure”就能过关;今年面试官会追一句,“如果服务在 K8s 里滚动发布,你怎么保证用例幂等?”——不背几个故障注入方案,现场就冷住。后端那帮竞赛小队、微服务国奖选手,发现后端池子太满后,带着写烂的微服务代码和扎实的算法功底,转头把测开当新副本刷。他们不会“点点点”,但三天就能给 Pytest 写插件,顺手把流水线改成 Pipeline as Code。技术深度被拉满,广度也被扩宽,留给“零基础转行”的缝隙越来越小。
我写这篇不是为了劝退,而是想提醒:测开不再是“点击就送”的洼地,却仍是“来得及转”的窗口——前提是现在就动手,而不是等明年。因为相比后端 1000:1 的简历山,测开只是 200:1,难度从“地狱”降到“困难”,依旧给普通人留了一条缝。关键在于,你要把“后端基础”立即兑换成“质量思维”:把写过的接口顺手加上自动化脚本,把用过的 Redis 换成缓存穿透测试案例,把搭过的 SpringBoot 项目封面改成“接口覆盖率 90%”的徽章。让简历第一句不再是“我会 CRUD”,而是“我能让 CRUD 不崩”。
所以,如果你已经看到后端的尽头,别犹豫,测开仍是最短换乘通道。窗口不会喊话,它只悄悄关闸;上车最好的时间是去年,其次就是现在。早点把项目换成测试视角,早点把八股背成质量语言,早点把简历改成“开发+保障”双标签——等明年你再回头看,会发现今天写下的第一行 Pytest,就是逃离 1000:1 的那张船票。
别等“最恐怖的一集”彻底完结才追更,趁片头广告还没放完,赶紧点下“转测开”的播放键。
最后 我是小韩 关注我带你拿大厂offer 带你了解更多测开面试知识 打破知识盲区和信息差!

全部评论
(3)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