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沪深双城记,小白初入社会的两段生活体验
头像
雾凇岛
发布于 11-24 12:38 广东
+ 关注

沪深双城记,小白初入社会的两段生活体验

🌆 写在前面

#月薪多少能在一线城市生存# 这个问题,我在今年切身地体会了两遍。 从暑期在上海的“负债上班”,到秋招在深圳的“双城通勤”。这两座中国最顶级的城市,给了我截然不同的生存体验。

1️⃣ 上海:繁华的游乐场,昂贵的入场券

暑期在上海实习,到手不到5k。加上频繁往返学校处理事务,一个月下来别说攒钱,甚至还要倒贴。想要在上海活下去,保持基本生命体征,5~6K大概勉强够用;但如果想吃好住好玩好,那感觉多少钱都不够用,这就是花花世界吗??

💸 恩格尔系数爆表:

  • 住: 公司在市中心,房补根本覆盖不了周边动辄5-6k的一居室。只能花3000多租了个通勤40分钟的公寓——说是公寓,其实是十几平米、上床下桌的精致鸟笼,隔音很差,每晚都可以旁听隔壁的甜蜜电话粥(乐)
  • 吃: 公司无食堂,统一订餐麻麻地,还有神人操作:难吃的菜下架后过几天换个马甲又上来,稳定难吃。周边全是豪华商圈,随便吃碗面都要50+,周围小吃店稀缺,让我这个贫困的实习生雪上加霜。

🎭 精神世界的乌托邦: 虽然生存艰难,但上海的文娱资源确实是Top 1。 作为一个老二次元+音乐剧爱好者,这里简直是天堂。所有引进中国的Project,上海永远是第一站。如果不考虑钱,确实没有比上海更适合年轻人的大城市了。

🚶‍♂️ 永远的“游客感”: 上海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富人的城市:它可以无限地向上兼容,但下限却极高。 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能清晰地感知到:我注定只能是个游客。 我可以欣赏它的繁华,但永远无法通过那道无形的屏障,真正融入这里。

2️⃣ 深圳:水泥森林里,有一丝务实的烟火气

我的家乡在深圳周边。曾经我对深圳的印象是刻板的:高楼大厦、水泥森林、只有工作没有生活。我觉得它适合搞钱,不适合肉体栖息。 但这次实习,改变了我的偏见。虽然我依旧是这么觉得的,但是在工作占生活极大比例之后,天平开始倾斜。

🏠 双城通勤的痛与乐: 实习的两个多月我过上了“特种兵”般的日子:住在自己家,每天往返通勤3小时去深圳实习。 路途虽然折磨,但回家的诱惑太大了。不仅能省下大笔的房租,每天还能陪陪家人,回到家能扑到自己的床上,再聊两句家常——这是我在冰冷的沪漂生活里,想都不敢想的奢侈。 注:深圳租房也不便宜,南山一居室也要3k+,想便宜只能去龙岗坪山,用时间换金钱。

💻 极度的便捷与务实:

  • 上班后发现,工作日根本没时间娱乐,能逛个商场已是极限。生活被压缩到了仅维持生命体征。这个时候工作日的消遣已经不用考虑了。不过,休息日在深圳的娱乐活动还是比我想象中多的。
  • 行政效率: 深圳政府对人才的补贴、办事的效率、高科技的生活配套,真的遥遥领先,方便到让人没脾气。
  • 松弛的氛围: 与上海人人精致的紧绷感不同,深圳的Dress Code是舒适放松的。这里没有那么重的商业疏离感,团队氛围很温暖,大家都是为了搞钱和生活,简单直接。

生活成本: 在深圳生活,除了吃喝住之外,会比上海小一些。租房的成本也比上海小一点。虽然广东人都说深圳是美食荒漠,但也是对比珠三角平均水平来说的。这里还是能吃到很多的美食,特别是不太贵的粤菜。如果维持基本生存,我觉得也是5K左右,如果想更上一层楼,1w也能基本满足了。

🔚 结语: 这次秋招没能拿到深圳大厂的Offer,虽然拿到了上海的offer,但最后可能要去杭州了(什?) 这两段经历给了我很多体验和思考。上海教会了我什么是繁华,深圳让我看到了什么是创新和科技。我谨将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可供大家看个乐子,参考参考

全部评论

(3) 回帖
加载中...
话题 回帖

近期热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