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研二的尾声,研三的起始,回望过去这一年,我感触良多。2024年7月,我怀着憧憬与些许不安踏入腾讯开始实习,彼时未曾料到,接下来的一年将是与时间进行的一场漫长而深刻的博弈。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不仅是一段“熬过来”的经历,更是一份关于在极限压力下,如何寻找节奏、接纳脆弱、并最终实现成长的坦诚感悟。
一、 疲惫是常态,接纳即是开始
“实习下班不想学习,正常吗?”
太正常了。直到今天,我依然可以清晰地回忆起,晚上十点拖着略显沉重的步伐走出公司大楼时,那种身体被掏空的感觉。大脑在高速运转一天后,迫切地需要“宕机”。回家的地铁上,刷手机成了最不需要动脑的慰藉。那个想要回到家就立刻打开电脑、文思泉涌、代码如飞的“理想自我”,常常被一个只想瘫在沙发上、用游戏和短视频麻痹自己的“真实自我”打败。
最初的阶段,我为此深感愧疚和焦虑。看着别人“自律”的分享,总会怀疑自己是否不够努力,意志力是否薄弱。但慢慢地,我意识到,首先需要接纳这种疲惫和懈怠的欲望。高强度的实习工作本身就是巨大的消耗,要求大脑在十二小时(甚至更久)的专注后立刻切换到学术频道,是反人性的。承认“不想学”是身体发出的合理信号,而非道德缺陷,是调整心态的第一步。关键在于,接纳之后的选择——是彻底放纵,还是寻找方法,在理解自身局限的前提下,挪出一点点空间。
二、 与时间赛跑:在碎片中构建系统
我的研究方向是计算机视觉(CV),实验动不动就需要跑8到48个小时。这成了我时间规划的核心。我的“策略”听起来有些心酸:晚上十点多到家,强迫自己坐在电脑前,检查白天的实验结果,调整代码和参数,开启新一轮的“马拉松”。顺利的话,一两个小时搞定,然后带着“任务已下发”的轻微解脱感去洗漱,让服务器在深夜里为我默默工作。那一刻,听着主机风扇开始加速的嗡鸣声,内心竟会有一丝奇异的安稳——“至少,时间没有被完全浪费”。
但“顺利”是奢侈品。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改代码到凌晨三点的夜晚。一个诡异的bug,如同黑暗中的迷宫,我反复尝试、排查、验证,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焦躁和困意轮番轰炸。当最终找到问题所在时,疲惫感早已淹没了成就感,只剩下一种“终于可以睡了”的虚脱。那一次,我深刻地体会到,这种“副业”对精力和心力的压榨是何等极致。
实验阶段过后,是更让我头疼的论文写作。编码于我而言是与逻辑清晰的机器对话,而文本创作,则是与模糊和不确定性搏斗。我自知文本能力不强,每个字句都写得异常缓慢。晚上两个小时,能推进一小段已是万幸。再加上白天实习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压力,许多个夜晚,理智告诉我“该写论文了”,但身体和情绪却在大声抗议。这时,我学会了与自己“谈判”:今晚状态极差,那就只写一句话,或者只修改一个图表。如果实在无法进入状态,我会允许自己彻底放松一晚,打打游戏,但会明确告诉自己,这是“计划内”的休整,而非“失控”的堕落。关键在于,保持一种“虽缓但进”的节奏,避免彻底归零。
同时,导师的横向课题任务,如同不定时出现的“支线任务”,也需要见缝插针地完成。这锻炼了我快速切换上下文和高效利用碎片时间的能力。
三、 感悟与收获:在压力下淬炼出的成长
如今,尘埃落定,实习获得认可,小论文也得以完成。回首这段“双线作战”的岁月,我发现收获远不止于简历上的两行成果。
极限抗压与多任务管理能力: 这是在顺境中难以练就的肌肉。我被迫学会了更精细地规划时间,区分任务优先级,并在极度疲惫中依然保持一丝清醒去推动最重要的事情。这种能力,对于未来应对任何复杂挑战都至关重要。
与不完美和解: 我接受了无法每天都保持高效,接受了论文初稿的粗糙,接受了自己有时需要靠娱乐来“续命”。不再苛求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奋斗机器,反而让我心态更平稳,走得更远。
“时间折叠”的智慧: 就像利用实验运行的漫长等待时间来进行休息或其他工作,我学会了更聪明地“折叠”时间。比如,在通勤路上听学术播客或思考实验设计,在周末集中处理需要大块时间的论文写作。让时间产生“复利”。
沟通的价值: 我主动与同门沟通实习情况,争取理解和支持;也与mentor和同事保持良好关系,在工作和学业间寻找平衡点。有效的沟通能化解很多潜在的压力。
四、 给同在奋斗的你
如果你也正经历着类似的挣扎,我想对你说:感到累和想放弃,再正常不过了。这并非毅力不足,而是人之常情。
不必用“别人可以,我为什么不行”来鞭挞自己。每个人的精力储备、工作性质和任务难度都不同。重要的是,找到适合你自己的节奏。
微习惯的力量: 当你累得不想动时,尝试“只做5分钟”。很多时候,最难的是开始。一旦启动了,惯性会推着你往下走一点。
保护你的核心精力: 认清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一两件事,确保无论多忙,都有微小的进展。其他事情,可以适当降低标准。
学会“有计划的休息”: 休息不是罪恶,而是战略储备。给自己安排真正放松、不带负罪感的时间,才能更好地续航。
寻求支持: 和导师、朋友、家人聊聊,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是重要的力量源泉。
这一年,像是在一条狭窄的隧道里穿行,两头都是责任与压力。有过无数次想要躺平的瞬间,但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挣扎与坚持中,我感受到了自己韧性的边界,并在边界上又拓宽了一点点。最终,隧道的尽头确有光亮。
这份“双丰收”的背后,是无数个深夜的独处,是与惰性的反复拉锯,是放弃短期娱乐的取舍。它并不浪漫,甚至有些狼狈,但无比真实。如果你问我,实习下班不想学习正常吗?我会说,正常。但我也想说,当我们看清了疲惫的真相,依然选择在喘息之后,为了那个长远的目标,再往前挪动一小步,这种“不正常”的坚持,恰恰是我们能送给未来的自己,最宝贵的礼物。
与所有在奋斗中感到疲惫,但仍在默默前行的你,共勉。
全部评论
(0)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