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招即将到来,作为一枚24届过来人,现在在去哪儿做Java开发刚好满一年。前几天刷到牛客社区很多牛友问还有哪些公司值得冲、哪些公司不卷之类的话题,突然想起过去的自己,其实也是经历了从迷茫到最终更笃定的状态。
记得拿到去哪儿offer的时候,我组里的同学给我讲,去哪儿每周可以居家办公两天,很羡慕了,还打趣儿说以后给他推荐特惠机票,玩笑过后,真正入职去哪儿对我的影响真挺大的,一方面是学生思维到职场思维,另一方面是自己参与很多项目后培养的问题解决能力吧,所以从过来人视角除了分享真实感受之外,更想给26届学弟学妹一些实在的建议。
一、秋招:内心从焦虑到笃定
我是属于秋招上岸那批,但准备时间可能相对其他同学比较晚,中间花了很多时间去复习巩固后端知识,这几年确实找工作压力蛮大的,但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步步来,不要看别人的节奏,平常心就好。
作 Java岗求职者,后端知识体系杂且深,那段时间每天对着 Java 核心、数据库优化、并发编程啃,总怕赶不上秋招的节奏。身边同学有的已经拿到 offer,有的在晒面经,说不焦虑是假的,但现在回头看,按自己的节奏走反而更重要。
我整个秋招下来大概投递+面试了大几十家,但去哪儿的校招流程我认为是最高效的,一天三面,也很及时反馈推进,加上整体面试官也很友好,遇到不会的会提醒和交流,同时也事无巨细地介绍公司方方面面让我挺感动的。最终基于我个人对旅游行业比较看好,以及去哪儿作为老牌OTA,在技术上有很强的沉淀等方面的考虑吧,选择了去哪儿。
我记得在学校的时候,身边也有很多同学提到什么样的工作算是理想工作,我显然觉得“理想”这个词离我还挺远的,但我在去哪儿工作后我觉得其实所谓的理想也是相对的,看你更关注哪些层面的信息。
我内心比较确定自己求职会关注的两个要素:
·平台:包含用户体量、技术能力、支撑你未来职业发展的动力。
·氛围:我认为氛围是因人而异的,从我的视角来看,除了职场的同事关系之外,还有技术讨论氛围、学习氛围等等。
此外,我觉得无论是实习还是秋招,都有必要提前做调研,包括我选择去哪儿也是通过我组里师兄推荐,他也给我分享了自己比较真实的经历,在充足的准备之后面试、入职...整个过程其实还挺可控的,所以即将参加秋招的朋友可以提前找身边的前辈了解情况,当然也可以私信我了解关于去哪儿的真实工作氛围。
二、入职这一年,我认为自己选对了
有学弟学妹问过我是否有特定的行业选择,不过说实话我更注重选择是否和自己气场相符的公司工作,说白了就是适合自己性格和能力。在去哪儿工作的这一年,想从三个方面来说我的真实经历和感受:
·应届生友好,这点是我学长提前给我说的,从他的状态和经历里,他认为一家公司能够给足应届生比较好的landing或者是完善的培训,说明公司是非常关注员工培养和成长的,也因此我来去哪儿之后发现了QFC应届生培训很好,刚入职有整整3个月的带薪培训。不仅能帮助技术相对薄弱的同学规范代码、培养编程思维,也给足职业发展建议、分享行业技术趋势,我觉得这是体现了公司对应届生重视的态度。早些年入职的学长,有些现在已成为业务单元负责人了,还是挺厉害挺牛的。
·团队氛围友好,我们组里的团队氛围真的很赞,大家爱好很多也挺丰富,比如摄影、锻炼和股票,平时还有聚餐啥的。再说到技术er都关注的技术氛围方面,从我的经历来看,我们组的技术氛围算是比较浓厚了,每个双周都有组会,会一起探讨团队的问题和实践,对一些新的技术会有大量探索。
·员工福利好,大家普遍比较关注的福利,作为大家都觉得是旅游大厂的去哪儿,我们团建会去国内外旅游,还有应届生旅游基金,公司对应届生是很照顾了。另外每周三、周五可灵活选择办公地点,居家办公确实可以兼顾工作与生活平衡。
三、给26届学弟学妹的几句掏心窝话
这一年最大的感受是:去哪儿像个愿意等你成长的地方,它不会因为你是新人就只给杂活,也不会因为你犯错就苛责,毕竟能把用户旅行体验和员工工作体验都放在心上的公司,真的不多见啦。
另外如果加入去哪儿需要准备什么,我觉得技术硬实力是基础,比如Java基础、数据库优化这些得过关,在求职的过程中要有信息检索及计划制定能力,最好还要有一份实习,实习能帮你凝和校园思维和职场思维,能让面试官觉得你是有一定成熟度的。
现在找工作确实压力大,但是机会始终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并且校招的时间很长,一定要坚持到最后,肯定能取得满意的结果,也欢迎大家来去哪儿跟我做同事呀。
全部评论
(14)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