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电脑,思绪又回到了几年前准备秋招的时候。太早独立的我习惯了一切都是自己做决定,自己摸索着,走了过来。当时只能自己给自己建议,工作了几年后,对着屏幕似乎看到了那时的自己,索性,写下给以前自己的一些建议,同时与即将求职的26届学弟学妹共勉。
我知道大家可能听过“制造业不行了”、“又累又没钱”的说法,但以我的观察,真实的制造业正在悄悄变化着。如今在华丞电子担任产品经理的我,想用5年的真实经历告诉你:选对平台,制造业不仅 “香”,更能让你快速从校园人蜕变为行业骨干。
一、关注适配自己的行业
20年毕业时,我选择加入半导体行业,正是看准了这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赛道。那时国产半导体刚起步,外界认知还停留在收音机,但入职后才发现,我们做的是芯片设备核心零部件,这是真正卡脖子的领域,也是能参与国家技术突破的主战场。
如今回头看,行业的选择还挺关键的。当时的自己大概了解半导体行业,也从我组里师兄那里了解了简单信息,华丞电子的半导体与 GW级光伏核心零部件领域,既是国家战略方向,又有持续的技术迭代需求。就像我们常说的,在这里做项目不是实验室课题,而是直接解决工业级难题,这也是后面我选择华丞电子的原因。
对于即将求职的26届同学来说,在前期比较迷茫的时候,确实比较难找到适配自己的行业,那我比较建议从自己的能力来看,再多方收集信息,判断自己最优的选择方向。
二、选择更注重员工成长的企业
刚入职时,我和所有应届生一样忐忑,担心学术和工业的脱节,也担心自己过往学习理论知识能否落地。从公司的培训上来说,是非常完备的一套流程。我当时来的时候,每一个校招生都会有萌芽培训,会从公司的整体做一些介绍,以及针对各个专业领域的培训。对于校招的新人也会有一对一的导师的培养机制。系统的公司业务介绍 + 专业领域特训,让我快速熟悉行业逻辑。更关键的是一对一导师带教,这种深度辅导远胜过自己摸索。
说起来当时我是直接被安排到实战项目里边做边学的,那一年也是脱了层皮,但回头一看,自己能独立负责一个板块了,有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踏实。工作简单纯粹 ,大家心思都在怎么把问题搞定上,汇报关系也简单直接,少了很多糟心事。
除此之外呢,华丞制度清晰,各种福利也都实实在在的,包括六险二金,年终奖金,优秀应届生签约金,员工宿舍+通勤班车+员工食堂+餐饮补贴+交通补贴等等。记得刚开始工作,看到稳稳到账的第一笔薪资,内心还是挺亢奋的。后来看到项目奖金、突出贡献奖、年终奖这些会,更加动力满满。
以前也想过会不会往互联网行业发展,综合考虑来看,入职这么些年真的没有后悔过选择了华丞,当然每个人的感受可能都不一样,从我的经历来看,大家求职到选择offer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公司情况总没错,尤其是真实的声音。
三、工作下来,我体会最深的几点:
能力真是硬生生给练出来的,因为我们卡在技术链的关键点上,得和研发团队天天头脑风暴。曾经参与调试的一套测试系统,成功交付给了国内一个大客户,后来听说用在了一个国家重点项目上,工作带来的成就和价值真的会给足你向上的动力。
再说到稳定方面,国企的稳定家里也很放心,但在这没有那种一眼望到头的暮气,从身边的工作氛围再到业务的发展,我觉得一切都挺有朝气的,企业站在国产替代和技术创新的前排,在快速发展,这些是真真切切能感受到的,每年研发的新东西越来越多,实验室里那些不断更新换代的大机器,就知道公司是真舍得往里砸钱搞研发,既踏实,又总觉得前面还有很大一片天地可以闯 。
四、秋招给大家一些建议
干制造业,那些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还有支撑它们的工业软件,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都是国家必需啃下的硬骨头,是真正有大机会的地方,所以大家可以结合着国家政策和行业前景来瞄准自己的未来就业方向。
找工作,要图稳还是图快呢,老牌国企的靠谱是用市场化的活力和效率跑赢的组合,尤其是眼下,能安心学本事、安心挣钱,同时平台又在向上走的,很少见。
华丞“专精特新”背后是实打实的功夫。能戴上“专精特新”(尤其是国家级的“小巨人”)帽子的企业,大多是在某个技术领域里做到了顶尖的,在这样的平台,练出来的技术是又专又深,无论到哪,别人是轻易抢不走你饭碗的。
希望这些,穿过时光,给在秋招季里独自摸索的你,一点点光亮和底气。路还长,但方向对了,每一步都算数。加油吧!
全部评论
(7)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