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句话:“合群从来不是必须,自洽才是最高级的自由。”
突然有点感慨——这不就是我的大学四年吗?
📌 我和室友的关系:和谐但疏离
我们从不深夜卧谈,也不一起吃饭逛街。
她们追剧的时候我在写代码,她们聚会的时候我在改博客。
没有矛盾,只是“各自安好”。
曾经也怀疑过:是不是我太孤僻了?是不是该“融入”一下?
但后来发现:我不需要靠关系热闹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 我的大学四年,是“为自己发电”的四年:
🔹 大一:
一头扎进各种比赛——
✔️ 辩论赛打到决赛(靠队友拿了第一名哈哈哈)
✔️ HTML5大赛拿了优秀奖(认识了很多厉害的人)
✔️ 英语单词大赛突击拿下二等奖(顺便把词汇底子打牢)
👉 不为获奖,只为“试一试我能走多远”
🔹 大二:
泡图书馆像上班打卡。
✅ 四六级,一次性过(低分飘过哈哈哈)
✅ 读完《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代码大全》
👉 那时候没人监督,但我知道:语言和基础,迟早会用上
🔹 大三:
开始输出!
✔️ 写课程笔记 → 学弟学妹买了之后,说“师姐,你写得真的很详细耶”
✔️ 开始写技术博客 → 为爱发电,没想到某篇爆了,单日5w+阅读
✔️ 自研一个“自律打卡”小项目,后来成了毕设雏形
👉 输出倒逼输入,越写越清晰
🔹 大四:
一边写毕设《组件化设计在单页应用Cube自律空间中的实践》→ 拿了优(90分!)
一边实习 → 转正答辩通过,毕业后直接入职
👉 所有“孤独的时光”,都在悄悄兑现成结果
💬 有人说:“大学不合群,是不是白过了?”
我想说:
我没有浪费任何一天。
我选择把时间花在:
✅ 提升自己
✅ 搞懂一个技术细节
✅ 写清楚一篇博客
✅ 做一个能跑通的项目
这些事不会在朋友圈刷屏,但它们让我在面试时敢说“我懂”,
让我在写代码时有底气,在被质疑时能自证。
🌿 最后想对所有“独来独往”的你说:
你不是不合群,你只是有自己的节奏。
你不是孤独,你是在深耕自己的土壤。
大学四年,我不需要很多人懂我。
只要毕业时,我能对自己说一句:
“嘿,你做到了你想做的事。”
——就够了。
—
📌 互动时间:
你是“合群型”还是“独行型”选手?
有没有哪件事,是你默默坚持、后来发现超值的?
评论区等你👇
全部评论
(5)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