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互联网打工的第3年,聊聊「初心」这件事。
头像
猴猴今天学习了吗??
编辑于 2021-08-30 15:57
+ 关注

在互联网打工的第3年,聊聊「初心」这件事。

这两天在上海出差,路过了18年1月第一次来上海实习时租房最近的地铁站,那个每天都会“钻下去”、“钻上来”的口子,回忆像喷泉一样的翻腾起来。

于是乎,就在某社区发了这样一条动态:



今年是在互联网成为运营打工人的第3年了。18年在上海的2家大厂实习,毕业后来到杭州,经历了一次内部活水,做了2个完全不一样的业务方向。送走了很多小伙伴,也与不少老朋友重逢。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句话是真对。
经常有学弟学妹找我聊“变化焦虑”,最近更深切的感受到,所谓心态的历练,无非就是一个不断破碎重组的过程。

3年好快,来聊聊关于「初心」这件事。



进入互联网单纯就是个意外,但似乎也不是意外

17年的时候,我去过一次印尼做国际志愿者,加上“不安分”的心情,我一度坚定自己未来要去外企工作,因为我认为“这是能去看到大世界的超棒途径”,在第一次投实习时,我基本是瞄准了上海的各大快消公司,疯狂投递marketing的岗位。但又觉得自己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也试试互联网吧,于是在众多互联网岗位JD中,相中了一个与快消「市场岗」极其近似的岗位——「运营岗」(好像看起来都是写策划做活动诶)

因为是异地实习,没有相关经历,时间也不能保证,处处碰壁,我大概是投了100多封,只有6个面试,最后只拿了1个offer——饿了么的运营岗。

于是,我就这样“被迫”进入了互联网。

来了以后,整个人都懵逼了,当时在配送部门做骑手运营,这哪里是写策划做活动,这根本就是个每天都在算算数的“物流生意”。

真的,太难懂了。也没人教我,真的太难熬了。

当时一起的另一个小哥在外企实习过,我也不死心,总是问他关于外企的种种问题。

但慢慢的,似乎因为有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实习的体验也让我有了更真实的感受。比起浮于表面的形式主义,互联网落地、务实、追着目标一路狂奔的感觉,似乎才是我真的喜欢的。

后来也有朋友问我「为什么选择互联网而不是快消」,我还特意在公众号写了一篇长文讲自己第一找实习的经历

3年后的现在重读,当时写的这段话,依然很认同: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做出一些决定的时候,其实你的品质个性喜好风格,已经领你走在这条路上了。只是适时出现了一件标志性的事情,让你误以为这是一锤定音的抉择,而事实上,这件事仅仅是点亮了路灯让你清楚,原来已经在路上了。”



因为喜欢这个行业,曾经我想推荐给更多的人,现在……

18年校招时,经常在牛客发笔经面经,积累了不少热帖,感受到了那段艰难时刻互助的温暖。也因为喜欢这个行业,我想推荐给更多的人。

加上自己本身在学校的社团就是做职业发展相关的,校招结束时,和几个朋友建了个学习小组。我们学校本身互联网氛围就很弱,单纯出于“如果我在那个时候有几个学长学姐可以给些小建议,或许就能少走一些弯路”的心态,做了好几场线下线上的分享课。

但客观理性告诉自己,“丑话要说在前头”。
  • 介绍互联网的公开课里,确实提到了很多这个行业的优势:开放、有潜力、薪资比其他行业更可观……
  • 也明确的告诉大家,我们的学校和本科学历不占优势,互联网越来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且加班内卷是常态,适不适合自己、愿不愿意有走下去的勇气,一定要想好。

毕业后的2年里,我还是坚持在做求职辅导。偶尔写写公众号,现在在做播客,主题也都是围绕职业发展和成长。

要说回望毕业前的自己,to be honest,确实存在一些对行业和职业的“美化”,可能是当时的自己认知还不多维全面,也可能是存在一点点的ego。

但,现在,要说喜欢,hmmm……可能没有当初认知中这么的“闪闪发光”,源于发现这个行业里的人也不都是的有能力、友善、务实,职场斗争、虚情假意、“人的江湖”这些糟粕也都存在。

但,每次被问到 “学姐,你觉得运营岗位怎么样?你觉得互联网现在还有前景吗?” 这类问题,我依然保持着当时的态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可以客观的告诉你我的所见所闻,至于要不要走下去,我希望你自己做决定。

放弃没有什么不好的,坚持和努力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想清楚了,什么都很好。真的。



遇到过很好的导师,我以为前辈们都是对的

我是一个极其极其极其讨厌职场斗争、强依赖“人际关系”才能得到机会的人,遇到这种问题,我大概率会选择逃避。
当时选择互联网,一大原因也是以为这个行业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前辈们都很nice,愿意教你,加上本身行业筛选就挺严苛的,大厂应该都是很优秀的前辈吧。

呵,天真了。

我在校招入职大概1个月的时候,来了一个之前在阿里的前辈,她说什么都非常坚定且有力,也因为她之前在阿里,我总觉得她说的都是有道理的。甚至因为她直接指出了我的问题,觉得我很多基础知识没有掌握,能力还不足,让我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是仅仅1个月以后,我开始发现她根本就是个只会bbbb的角色,那种说话方式并不是“坚定且有力”,分明是通过强势的语气和态度,压迫别人接受她的观点,掩盖逻辑上的问题,而阿里也只是给了给她一个无理争吵的“底气”,她的口头禅“以前阿里是怎么怎么做的,这里怎么这样这样啊”成为了大家都厌恶她的原因之一。

接触了更多前辈以后,才发现这个行业,只是因为近些年求职的人越来越多,供大于求,才有了条件筛选更优秀的新人,而当年搭着互联网极速发展的快车进入这个行业的,大多能力学历「良莠不齐」,许多前辈之所以是前辈,单纯是因为ta比你多工作了几年而已,经验之谈也并不都是对的,或者说并不都适用于当前了。

而为什么作为实习生时,接触到的前辈大都很nice呢?
  • 因为一方面,你只是个实习生,和其他人没有业务交集和利益交集,也就不会衍生出「职场斗争」和「资源冲突」;
  •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后辈,对你的「循循善诱」还能满足部分人的「表达欲」和「好为人师的爽感」,或者单纯是把你教会了,ta的工作压力就轻了。

不否认有些前辈是真心想给你一些帮助和输入的,但在更多人选择「高高挂起」的职场环境里,这样的前辈,可遇不可求。

自己开始慢慢意识到,有些人真的realllll讨厌,有些人真的realllll没有水平,还不得不天天有交集,烦躁感和无奈感,太容易引发争执和不友善的沟通。

但是,我依然喜欢曾经实习时的mentor,喜欢她的聪明、直率和果断。

但是,身边也依然有温柔且坚定、有能力且谦逊的前辈,值得学习和交流。

我也因为偶尔无法抑制的暴躁情绪,被老板指出过好多次「不成熟」、「会出问题的」。倒也不是没有过「我身正不怕影子歪」这样的想法,拒绝做出改变,但最后,回到个人长期的发展,「情绪控制」永远是个需要学习的技能,且短期来说,好的情绪也利于自己更快速的解决沟通带来的时间精力消耗。

毕竟,我们越走越长的职场道路里,会接触到越来越多不同的人,有善人,也有恶人,他们总有「下车」的一天,并不会对你的人生有多大长久的影响,但自己会因此被影响成什么样的人,却非常的重要。

我喜欢很棒的前辈,希望我自己也能成为被人喜欢的很棒的前辈。

所以,接受不一样的人,学会辨别恶人,学会和不喜欢的人共处,努力靠近温柔且坚定的人。



稳定的业务和完善的培养体系,才是职场新人的首选吗?

有不少同学在面临简历投递或offer选择时,都会非常纠结一个业务在公司的核心程度、稳定状态,公司能够给予校招新人的培养体系,甚至会因为公司层面的变动,而异常焦虑担心:“裁员毁offer的事情会不会轮到我”、“这个业务最近调整了是不是意味着发展受阻”、“听别人说这个公司风气不太好我是不是就不要去了,新业务是不是没有体系化的学习啊”…

这题没有标准答案。

但我想说的是,没有持久稳定的业务,完善的培养体系不如你学会自驱成长。

稳定业务和创新业务我都经历过:
  • 稳定的业务可能会带来更多时间的思考和慢慢成长的机会,但反过来也可能成为阻碍你快速拥有宏观视角看问题的能力;
  • 创新业务可能会给你更多的机会,但同时压力和迷茫也是不可避免。

作为职场新人,我们最重要的,无非是掌握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外协作的能力,认清你现在拥有什么、未来1-2年想拥有什么。

那些求职时期学的大道理,所谓的培训课程教你的方法论,如果无法应用于实践,都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职场新人的首选,永远是,忠于自己,迎难而上。



大家都在说「要保持初心」,那……「初心」到底是什么?

我想,应该可以概括为这两句话:
  • 「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回来上海的这个周末,走在熟悉的街道,很感谢曾经在这个城市经历过的种种,有一颗纯粹的想要好好努力的心情。

虽然现在感觉打工还挺苦的,但……还是得多回头看看,毕竟依然怀念曾经那个少年心气的自己呀。



全部评论

(11) 回帖
加载中...
话题 回帖

推荐话题

相关热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