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视角下的痛点洞察与价值创造方法论(下)
头像
价值老猿
编辑于 2021-03-15 23:36
+ 关注

产业视角下的痛点洞察与价值创造方法论(下)

老猿方法论框架

图片


产业视角下的痛点洞察与价值创造方法论(上)说到一纵一横的案例、策略以及局限。一纵一横面向的场景有一个共同点:本环节优化空间有限。而事实上,很多时候,本环节的就有很大的优化空间,这时候我们如何从浅层痛点逐层深入,洞察痛点本质?此外,如果我们的问题是提出一个大的行业解决方案,涉及场景众多,这时如何系统化地构建业务矩阵,并有效定位和收敛到最关键的痛点?


本期由点到面,对上述问题予以解答。


局部:在本环节业务链条上"头痛医脚"

案例三:

某日化企业,生产基地在广州,物流仓储基地在上海奉贤(租了个仓库),再从这里发往全国。

物流公司通过公路运输日化产品,广州出库,上海奉贤入库;

公路运输时间,2007年不足30小时,整个运输入库业务实际完成时间170小时(什么概念,140小时,多了一个星期,搞经营,必须有很强的时间观念)


这个场景的痛点表面看起来是时间过长,但这不是本质痛点,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导致时间过长的原因在哪里?如何解决?


如何研究”导致时间过长的原因在哪里?”,我们还是沿用产业链视角,但这里不分析产业链,而是聚焦在本环节的业务链:

运送车辆取货-公路运输(30h)-入库验收-仓库调度(后两个环节累计140h),看似简单的业务链,其实大有学问。


公路运输时间无法再压缩,否则是安全问题,因此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入库验收、仓库的调度环节。12米5的集装箱在那里卸货,拥堵,排队,导致闲的时候没车,忙的时候都在排队。这是导致时间过长的原因,


但是还不够本质,再深入下去!怎么深入?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需要入库验收和仓库调度?入库验收是因为中途有人偷换以及损耗。仓库调度则是需要让货物有序就位。


至此,我们离最本质的痛点更近了一步。

图片

首先多140个小时,是经营上不可忍受的,因为经营要求资金迅速回笼,如果每一批货多7天卖不出去,意味着银行的钱多压着7天。

所以如何解决呢?第一解决偷换:运输过程的控制,全程可监控,如果有开箱开门,装卸货是可记录的,那我们物流过程就是透明的,大大减少偷换现象,进而提升入库验收的效率;

第二个:在调度过程中,像机场雷达一样的,所有仓库的一次吞吐容量,能不能根据码头的吞吐能力,提高调度能力,当然这个问题不是物流企业能解决的,超出了企业的能力边界,但是我给我的客户分享建议,也是提升客户好感的重要方式!


解析: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没有上来就放眼全产业链,而是聚焦在本环节,干两件事情:

(1)通过细致拆解本环节业务链,透过痛点的表象,地洞察了本质痛点!

(2)通过优化本环节业务链条的上游,解决了业务链条下游的痛点!

矩阵:产业链全业务矩阵痛点的发散与收敛

案例四:

现在我们是某云服务公司的产品负责人,需要围绕一个垂直行业场景,设计一个云-边-端协同的业务系统,该如何展开这项工作?


在这个案例中,云-边-端自然地形成了一项业务的上下游链条,而由于是系统设计,而非某个功能的设计,难点就在于,摸清整个链条各环节应该有哪些场景,哪些功能,以及各功能间的关系,并寻找切入点,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


而这,需要思维的发散和收敛两个过程,具体来讲,这种宏大命题需要分三步走:

(1)搭建底层逻辑框架,这种框架兼具普适性和特殊性。

(2)将底层逻辑框架与具体业务场景融合,找到全链条全业务需求。

(3)定位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切入点,打动客户,拿下首单!


上述三步系统化地完成了发散到收敛全程,接下来具体介绍执行方法。


发散:宏大任务的开展,最重要的是建立清晰的逻辑框架,否则会在庞杂的思路中迷失。而这种框架的建立,关键技巧在于,从最自然、最基本的逻辑出发(也就是所谓的底层逻辑),让思路沿着底层逻辑的根节点不断路由。以这个场景为例,以下是一个底层框架,请注意,由于是底层框架,可以复用到很多场景。

图片

经过上述发散,我们自然地就提炼出了构建整个系统架构的两大主线:业务架构和IT架构,接下来,就以电力行业为例,展示底层逻辑如何搭载上具体场景。


业务架构的逻辑框架

图片

ITj架构的逻辑框架

图片


在完成底层逻辑框架与具体场景的融合后,就来到决定落地成功的关键一步:收敛,收敛到某个切入点,用这个切入点打动客户,拿下客户的第一单!


在收敛部分,老猿沉淀了切入点定位方法论,整套方法论的底层逻辑是投入产出比,这个概念司空见惯了,但是老猿结合自身实战经验,围绕投入产出比做了深入的拆解。


老猿认为:

投入上,挖掘已有基础借力打力,是最省力的做法;

产出上,新才是最大的差异化。


新到什么程度?新到没有竞品,就做第一,不做第二做品类的第一,做细分品类第一,开创一个品类做第一!而这也是在产业互联网开端才有的机遇,正如消费互联网上半场开端,有无数线下场景可以搬到线上,当今产业有无数可以数字化升级改造的地方,请胆大心细地创新吧!


投入上所说的已有基础,可以分为自身积累和协同业务,自身积累和业务协同又可以分为技术、渠道、经验积累和协同;


而做第一,主要是靠的是市场分析和业务分析,市场分析找空白,如何找?看最新的政策、潮流、技术;业务分析也是分析协同;竞品分析倒是其次的,只有不够新的时候才会有竞品,才需要分析竞品,才需要差异化,作为竞品差异化的思路,围绕人和场景展开,同样的人不同地场景,同样的场景复制到不同地人。

图片

全部评论

(1) 回帖
加载中...
话题 回帖

推荐话题

相关热帖

近期热帖

近期精华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