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准备&投递
20年阿里的暑期实习开始的比腾讯和字节跳动都晚,并且整个流程和体系比较玄学,系统在3.18开放,但有很多小伙伴在系统开放前已经面完了三四面。所以如果想投递阿里的暑期实习,有几个注意点十分关键:
D. 内推流程说明
阿里的内推和腾讯内推不同。腾讯内推与否都是进入相同的简历池,事业群仍然是自己选择,只是内推人在你进入流程后可以帮忙查看进度。
而阿里是部门直推,内推人会直接把简历推给自己的部门,在后续面试流程中也有联系HR等等很大推动作用,内推人也可能是你一面的面试官。
并且阿里的内推与正式批不冲突,如果内推流程挂掉,仍然可以在官网自行再投递一次,等其他部门捞。不过内推过程中的面试记录会有所保留,之后的面试官会有所参考,所以每次面试都要认真对待。
阿里的内推流程一般是:选择想去的事业群——找到靠谱师兄帮忙评估简历——师兄评估通过后发放内推链接——点击内推链接进入系统——在系统中完善个人信息完成内推——进入面试流程。
不过不同部门会在流程上稍有区别,有的可能在点击内推链接进入系统前已经面了很多次(部门很想要你),或者点击了内推链接后,流程仍然处于“简历评估”中(内推师兄不靠谱或者简历被挂),如果是后者就要赶紧联系内推师兄询问情况,如若未通过可以让其尽快释放简历以投递其他部门。
在进入系统前可以选择多个内推,但只能点击一个内推链接进入系统,进入系统后只能按一个流程走。如果中途有面试挂掉,可以联系内推人释放流程,进行下一步的自主投递。所以整个面试过程要时刻与内推人保持联系,毕竟是你未来一起工作的同事,搞好关系是必要的。
E. 面试流程说明
阿里一般面试流程为:简历评估——业务一面——业务Boss面——其他部门大佬交叉面——HR面,面试的顺序可能会根据面试官时间安排进行调整,交叉面一般是评级较高的同学需要其他部门把关,检查是否存在作弊行为;或者是技术同学前几次面试仍没摸清技术底细,需要加试。
一面:简历评估
一面是简历面,主要询问简历中的实习经历和项目经历,主要围绕着这你的经历的处理事情的过程和细节点来考察能力。阿里的面试最喜欢突然袭击,所以在面试季,电话一定要开到最大音量随时不离手,洗澡都要放在旁边。
1. 自我介绍
2. 想做B端还是C端?
3. 公司在杭州,可以接受吗?可以实习的时长?
4. 两段实习经历详细介绍?
5. 针对经历一:所完成的工作目标和部门业务的核心目标之间的关系?目前产品支持的使用范围?为什么在设计原型时要优先去看竞品?
6. 针对经历二:标签体系搭建是自己主导的吗?为什么要做用户画像的分析?产出的标签都是自己分析出来的吗?
7. 还有哪些项目经验想进行分享?核心产出是什么?
8. 反问?
问:所面事业部的具体业务?
整体感受:背景音很杂乱,听不太清问题;在讲述自己经历时被打断了几次,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把目的+产出说清楚,讲项目过程的时候不够熟练,停顿和语气词用的比较多,容易让人抓不住重点。
经验教训:项目经历要写好逐字稿,按STAR原则来讲,先说清楚目的,再说思考过程,不宜直接深入讲细节,最后要说清产出。
二面:部门业务
二面也是一个午后的突击电话,面试官很和善,问的问题也很清楚。刚接到电话紧张到呼吸困难,说话喘不过来气,大脑根本无法思考,所以准备的自我介绍一定要熟记于心,以至于接起电话后能有一段缓冲来平复情绪。
二面也是主要针对经历进行询问,同时询问了一些产品能力相关的问题,有一些之前没准备过的题目,回答的不是很好,平时需要准备好答题框架,并多做几次真题练习,做到临危不乱。
1. 对部门的了解?
2. 对所处部门的业务是否有意愿?
3. 对产品经理的认知?
4. 几段实习经历中产品经理的职责的不同?有哪些认识?
5. 对哪一段实习经历和项目经历是印象最深刻的?
6. 你做的产品在市场上有什么同类的竞品?
7. 你做的产品相比竞品的核心的竞争优势?
8. 去过的很多国家里,对人群有哪些认识,发现了哪些商业机会?
9. 是否是一个喜欢研究新奇产品的人?最近研究过的一个产品?
10. 平时在哪看资讯类信息?哪些渠道获取信息?
11. 追问:看哪些类型的资讯?财经类?数码科技类?
12. 大学课程里,有没有体系化地学过计算机课程?
13. 在过往中,有没有在资源受限、压力特别大的情况下完成一些工作的经历?
14. 家乡?
15. Base杭州,父母有没有意见?父母对职业发展有没有什么意见?16. 有女朋友吗?是否存在两地分开这样的情况?
17. 什么时候能入职?能实习到多久?
18. 阿里在所投的意愿中是排第几?
19. 反问?
问:如何找寻海外用户的真实需求?(因为我面的是海外业务)
答: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考虑,结合业务反馈和数据。
问:中台在业务和产品中发挥的作用?
答:海外业务复杂,融合了多种中台,不同模块用不同中台。
整体感受:有一点点压力面的感觉,但整体面试过程体验较好,问题较为细致,面试官比较严肃,但逻辑特别清晰,说话十分有条理,让我见识到了阿里的专业性。
经验教训:在面试时尽量不要说“对XXXX有深入了解”,除非你真的是了解的很深入,不然会给面试官很高的期待值,回答不好很减分。产品面试时候的场景题需要想好框架,多练习做到不慌乱。
三面:HR面
二面结束后不久就有HR小姐姐给我打电话,加了钉钉好友,后续的面试都是HR小姐姐帮忙安排的。三面正常应该是部门主管面,但是不知道为何先安排了本应放在最后的HR面,不过面试过程还算顺利,面我的HR和安排面试的HR不是一个人,但都和蔼可亲,很接地气。
HR面主要是考察是否与公司的价值观符合,看看是否是阿里要找的同行人,其次对简历的真实性也有一定的考量。阿里的HR有着“政委”的称号,不光业务能力突出,对所应聘的岗位也有着独到的见解,面试过程十分受教。
1. 为什么觉得自己确定了要做产品经理?
答:产品经理需要的能力,如何与自己经历匹配
2. 产品经理最关键的一点没讲到?觉得产品经理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C端和B端的区别,用户和客户是第一重要的
3. 想做ToB还是ToC?
4. 为什么选该部门?
答:喜欢阿里的理念(闷声发大财,有点扯,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个人倾向海外业务(增量蓝海市场+自身海外经历);阿里平台大(能在产品快速迭代中验证自己的想法);喜欢杭州
5. 现在在北京?家在哪里?来过杭州嘛?有朋友在杭州嘛?
6. 未来的职业规划?
答:产品经理岗位为起点,前几年培养基本功,慢慢培养团队沟通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之后要培养某一领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7. 追问:再往后呢?
答:想创业或者完成大的项目,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好(假大空)
8. 追问:最想创业的领域?为什么没做呢?
答:时间的问题,有机会会尝试
HR建议:要尽快尝试,越往后越忙
9. 除了看阿里的机会,还在看别的机会?为什么阿里在第一?
10. 三个词形容自己?
答:讲了三个很好的词,说了一句“都是夸自己的”,HR笑了
11. 接着就问了有什么缺点?
答:太看重别人的看法,有时候立场会不坚定。
HR讲了很多产品经理需要把握的最关键点——为客户/用户服务。在做取舍方面也要围绕这一核心,站在用户/客户角度做决定。举了一个例子,阿里清理淘宝上的假货等等。
12. 讨论了下实习生的话语权
HR答:实习生还是偏执行,但部门业务发展近10年,还是没有特别成熟,经验不能单纯复用淘宝经验,所以喜欢年轻人的想法,尤其是有海外背景的,才能满足用户真实的需求。
13. 反问?
问:除了海外经历,还考量什么?
答: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皮实(马云爸爸说:第一年高效地执行,不要提战略,带着思考去执行)
问:如何看待快速拥抱变化?
答:一方面业务和战略上变化会很频繁,有一个同事一年调了8次主管。但公司以客户价值为第一导向,组织架构比其他大公司模糊一些,leader没什么架子,变leader也没什么影响。每一次调整也是为了有更好的用户价值,不过调岗有难度也要主动提出来。另一方面是我没想到的,除了变化来了积极应对,同时自己也要主动触发变化,自己也要多思考,培养成长型思维
整体感受:HR小姐姐不愧是“政委”,对产品经理的理解让我恍惚间以为在进行业务面。同时也了解到了很多阿里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思路,好感度翻倍。
经验教训:凡事多想一步,比如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好准备才能不怕面试官问“再之后呢?”这样的问题。
四面:部门Boss
HR面后安排4.1进行部门Boss面,没想到3.31就打来了电话,我正在沙发上刷抖音,吓得赶紧跑到房间里准备。Boss面明显难度增加,对经历有十分深入的追问,主要考察是否真的在做事情时有所思考。
1. 简单快速的自我介绍?
2. 几段实习怎么选择的?如何选择一段合适的实习经历,对未来的发展定向?
3. 为什么不在小米继续做产品经理?离职后想没想过回去?
4. 产品经理主要做哪些工作?
5. 在小米做的是什么产品?该产品存在的价值?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
答:主要是为了用数据说话,精准运营
6. 为什么到下半场开始用数据进行运营?
答:(1)人口红利降低,用数据会更精准,降低成本(2)下半场数据量基础较好,有足够的数据用来分析
7. 所做的产品与竞品之间相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公司投入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往远了看,与竞品各自的边界在哪里?站在业务方的角度分析?业务想最终利用数据产品解决什么问题?(答做决策+看效果)业务方的需求还在往哪深入进行?如何用量化的方式衡量产品做的好不好?
这一部分是考察对行业的一个深入思考,连环追问下可以轻易看出思维漏洞。
8. 对部门的了解?如何看待出口类的跨境电商和业务?出口的时候会遇到哪些问题?
9. 电子商务平台最关键的要素?
答:围绕人、货、场回答
追问:这三个要素里,选哪个作为我们平台的切入点?
答:货,中国的产品价格低、质量高、品类多;相比竞品打价格优势)
追问:为什么不选择人?
答:人群消费结构基本固定;只针对某一类人是不适合生态发展的;同时某一种货也是对应某一种人;对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策略;如果只选某一类人也会有局限,所以可以先定位到某一类货,再做增量进行策略调整
追问:怎么做增量?
答:先培养用户习惯,现在主打中低收入人群低价便宜——引入品牌,消费升级;同时人群特征也是在改变,已经有在平台消费习惯的大学生毕业后会转换成高收入人群
10. 怎么看待部门大力发展西班牙本地品牌?
答:用户角度:培养用户习惯,增加亲切感;平台角度:快速打通市场,构建生态,形成价格优势
追问:如何做到本地品牌价格更低?
答:规模效应+快速供应链反应,例子团购形式进行C2M订单拉式生产
11. 是否用过部门的产品?有什么感受?觉得有哪些问题?
12. 反问?
问:疫情对部门业务的影响
答:被面试官踢皮球,反问了我应该选哪些品类去做?哪些品类受到负向影响?
五面:交叉面
面完Boss面就只剩下交叉面了,然而这一等就是两周多,每天心惊胆战不敢出门,害怕突然来电话。
还好后续HR小姐姐帮忙安排了钉钉视频面,这也是阿里唯一一次视频面试,并且是天猫P9的大佬面试,十分紧张,问题也十分深入和发散,以至于有些发挥失常。
1.简单的自我介绍?
2. 学习成绩怎么样?
3. 第一份滴滴实习做了多久?讲一下实习做的事情?(15分钟灵魂拷问)
追问:这么做完有什么收益呢?
答:运营工具精细化
追问:精细化之后的收益是什么呢?
答:直接说了因为业务调整所以输出没有被验证,但大佬问的应该是为什么这么做,应该答能降低运营成本
追问:业务被砍掉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有钱的话,这种项目还值得投入?
答:觉得值得,讲了共享的理念
追问:具体的业务做的是什么车?常规班次公交?班车还是公交?早高峰就一趟车?考虑过如何盈利?
答:用户做起来之后,佣金抽成,车载广告,带动整套出行方案
追问:你自己的业务能盈利吗?做到什么程度可以盈利?一趟车需要付出过多少钱,车票多少钱?需要多少人能把费用打平掉?
答:简单地进行了推算
追问:一声冷笑,消费者是被驱动的,不关心是否是未来趋势?出现了用户一定要用你的产品这种情况了吗?(其实想问真实的用户需求)是否做过用户的分析?
答:通过用户分层来做需求分析
追问:为什么是用户分层而不是供需关系的分析?
答:不矛盾
追问:打断我,说并没有做用户供需关系上的分析,你做的不是这件事情。你没做用户需求分析的原因是什么?
答:供需关系需要一定规模,目前做的只是线路上的测试
追问:不怕别人给的线路就不靠谱,导致根本就无法盈利?
答:会有,但没有爆出严重问题,只是去灵活调整线路,是一个试验性的问题
4. 说一下第二段实习经历?
追问:分析需求的时候,为什么是XXXX比较重?命题作文还是自己去发现?为什么上来优先解决这两个问题?优先级排序?
答:用户反馈的频率、产品的核心功能
5. 做了运营和产品,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答:没说好,只讲了产品和运营的区别,说更喜欢产品多一点,但没说哪一点
追问:哪一点?
答:讲了下产品的工作流程,核心能力,说到调研用户需求很有趣
追问:为什么有趣?
答:项目经历里做的多,跟别人打交道很快乐
追问:那运营打交道更多,为什么不喜欢运营?
答:打交道只是一方面,强拗到原型设计,创新能力、执行能力,扯到学习生活;其他开始扯推进项目、数据分析;扯到两段实习的对比
6. 对阿里巴巴的期待?想学到什么?
答:讲了职业规划+阿里的优势
追问:知道面的是什么岗位吗?在部门里做什么了解?
7. 设计一个滴滴的会员产品,新玩法?
答:先答了从司机-用户-平台三个角度思考,但是因为说的超级烂,问了下面试官有什么提示?
追问:给你一个反馈,如果想做产品经理,如果你做过多少准备,在你设计产品的时候,你所准备的事情应该有个体现。(已经不满意了)
答:承认有点紧张,说应该按照用户-场景的框架回答
灵魂拷问:不是说一定要按标准的八股文,但是你说的出发点并不是从用户出发,你说出口的一瞬间想过用户有哪些吗,想过用户真实的需求吗?当然可能是有,没说出来,但很有可能就是没有,我的感觉是没有。
答:承认自己回答的不好,有些紧张,平时思考会长一些
反馈:在任何一个时刻,都应该从想做产品经理最初心的事情来思考,工种的存在就是为谁工作要想好。别人做了我就要做?是否真的解决痛点?每一刻的选择,背后不变的都是对用户的理解。
强行抢救:重新整理了下思路,按职业分层和收入分层来说,学生;年龄分层;出行目的)
面试官评价:上一份是给出了一份答案,现在是讲一下解题思路。你自己感觉第二份的答案,是否会觉得更加踏实和笃定?
8. 时间差不多了,不给反问的机会了
拿到意向
本来以为交叉面要凉凉,已经做好放弃的思想准备了,结果没过几天就拿到了意向,也算不枉一个月的殚精竭虑。
总结
阿里的五次面试是我经历过的最煎熬却也是收获最多的面试,更多的是对产品能力的考察,以及对是否有深入思考习惯的检验。最后虽然能够幸运的拿到意向,但也清楚地了解到需要学习进步的地方还有很多。
作为永远在路上的产品经理,对于用户真实需求的把控,对行业竞品的洞察,对优先级的排期等等产品思维方式的培养,远比背下几个框架,准备几段故事要更重要。
任重道远,敢想敢做!
全部评论
(10)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