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干货】求职常见问题和简历面试框架梳理(上)
头像
雪顶斜阳
编辑于 2021-03-05 21:20
+ 关注

【干货】求职常见问题和简历面试框架梳理(上)

自从元旦趴在家里写了几篇无病***的文章后,不断有同学私信我询问关于产品面试思路和简历书写的问题,还不乏有很多同学找我进行付费辅导。在和大家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会有很多通识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我们眼里看来本不该成为问题,却困扰了大家那么久那么痛,所以今天我就把之前遇到的几类常见问题汇总聊一聊。

常见问题一:我是技术出身没有产品实习经验,怎么转行?

这个问题是我在辅导和日常与大家交流过程中遇到最多的问题,其实与其相对的还有另一个极端,就是“我完全不懂技术,怎么跟研发沟通,可以做好产品么?”,问我这种问题的也不在少数。
首先说下第一种,就是技术出身。我本人也是技术出身,上学时一心想做代码达人,编程大佬,但是阴差阳错的走到了产品路线,具体原因大家可以翻我之前的文章哈。所以后来刚开始做产品经理的时候,完全带着一种蔑视的态度,每天都沉浸在“你跟我讨论功能,我连怎么实现都知道,还能不知道功能?”等等的自我膨胀里,觉得产品的工作完全so easy。直到后来我的leader郑重其事的跟我说了一个我工作时的问题,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有多严重。
日常工作中由于技术出身,所以难免不了站在技术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计产品时经常以技术为视角,以实现为出发点,但这样往往会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产品不好用,技术的视角往往是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的简化,便捷方案。由其是我的第一份工作To C的权重很大,在经过多次方案评审后我的leader严肃地对我说“咱们的方案先抛开技术的实现,先说这么做合适么?”。因为我当时工作的业绩非常突出,所以老大也持有比较缓和的态度对我,所以她说这话的时候虽然严肃,但是很和蔼,完全听不出批评的感觉。但是这点信息量还是被我敏锐的捕捉到了,恍然间我意识到了自己做产品经理的问题,再加思索后,发现这个问题将来如果被放大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甚至是数以万计的用户流失;直到这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各行如隔山,每个行业都有它背后特有的逻辑,我开始虚心挖掘产品经理领域的东西,试着用产品的思维分析问题。
讲了自己的小故事其实我想表达的是从技术出身到产品经理,最首要做的是先把脑子转换过来,当你能够看待问题不再以技术视角出发,描述问题不再技术化而可以用产品化的表达准确描述时,那么恭喜你可以顺利完成了第一步。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自以为迈过了,实则差的很远,我经常听到有同学说我会对什么产品敏感,我喜欢分析什么软件的功能等等。即使能简单做到这些,充其量也就是个需求调研员,离产品经理还相距甚远,更何况说这些话的人的简历基本还是在整篇写技术方案,仿佛面试官看到后就可以直接让他手写代码了。
话不多说,上干货!!!
【结论先行】我先把产品入门时的基本思路列出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问题本质并抽象->设计方案->方案核验->推进上线->后验测评。有了基本思路,我们可以对照下,技术能够涉及的只有在倒数第二步开发评审和手写代码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主要有程序员来完成,你说一份产品的简历里写这些东西,面试官可买账否?
【方案干货】那么自己的技术产出怎么转换呢?方案思路:找到技术产品解决的是啥问题->分析这个问题的应用场景->这个场景里目前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个产品现在在效率和效果上有什么影响?这是一套倒排的思想,顺着方案追溯问题,写简历和面试描述项目时在顺着讲解。
【举个例子】我有个辅导的学员,他之前简历里写了一个车载机器人的研发过程和技术方案,这种简历肯定是过不了的。改进之后就变成了:
——需求背景:车间机床下方的螺母需要除油,人工擦拭非常不便,导致工人工作效率低;
——需求目标:解决手动擦油问题,实现自动化,提升擦拭质量和效率xx%;
——需求方案:1. 设计动力装置,2.设计擦拭动力臂,3. 制作擦拭路径图谱等等;
——方案收益:1. 提升擦拭效率xx%,2.解放多少人力,3.擦拭质量提升xx%。
为保护学员隐私,以上的例子和框架有简化,但是大体思路是这样的,在我帮他调整完后他眼前一亮,我在语音里都能听到他长舒了一口气。所以从技术转产品过程中,思路还是最首要的,入门后再去探索技术和产品之间的联合会使你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那么与之对应的就是完全不懂技术怎么办?随着PM行业火热,现在各个专业的同学都想进来分一杯羹,但是很多人苦于不懂技术,在与研发沟通中发现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在这里我给出几点建议:
1. 适当学习些常用的基础技术架构,千万不要看《Java从入门到精通》一类的书籍,这里基础技术指的是例如SQL,数据库结构,代码块结构等。学习这些就是为了当研发同学跟你说这些名词的时候你知道她在说些什么,其次你需要知道这些东西背后的作用,以及什么场景需要用到,每一层级之间的关联是什么,最高端的就是在每次前置需求的时候你就可以帮助研发设计底层的系统架构;
2. 抓住产品思路,这个是在我身边很多低阶产品身上都会出现的问题,一旦被技术同学说了做不了,然后被列举了一些技术难题时就完全懵圈了,变成人家说啥就是啥的态度。这里需要着重提醒一点,产品懂技术固然好,但是更应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这些思考能力不该是来自于技术的方案,而是场景的需求;
3. 试着用产品的流程替代技术的方案,这一点也是我日常最常用的,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当技术说实现方案时,我会直接跟他说首先我要做的这件事上你是否有疑问,如果没疑问的话那么这个方案在我要实现的流程的哪个环节?他的用处是什么?他上下游的关联是什么?搞清楚这些后用产品的方案解决他的技术问题,例如省略一个弹窗,或者调整一下流程等等;
4.与世界和解,这最后一点也很重要,在你与技术人员沟通困难时,千万要保持自己的态度和思维清醒,千万不可以急躁,否则带来的后果就是“人财两空”。

常见问题二:我过往上没有相关经验,简历上什么也写不出来,怎么办?

这个问题最近出场的频率非常高,可以说产品的求职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市面上飘着大量的名校背景,大厂实习的简历,所以没有相关经验真的很吃亏。但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出路,在写简历前你要先想清楚,公司为什么会录用你,相信绝大部分公司都是让你可以为公司创造价值,只有部分大厂可以忍受慢慢培养你到一定程度上再创造价值,所以先想好你所处的阶段和要面试的岗位;
基于以上思考再决定你是要呈现你的可塑性还是经验性,如果经验性很充足且很匹配,那么恭喜你可以进入下一阶段撰写简历了。那么对于大部分没有经验的同学最重要的就是展示可塑性,在日常面试中我会主要观察求职者的几点可塑性:
1. 逻辑性:这点是PM的必备技能,在面试中往往也会以一些开放性问题的形式进行,而在简历里,你简历的框架就是你逻辑性的体现,这点在下篇简历环节我会详细展开说明;
2. 学习能力:对于没有经验的同学来说,大多数都是应届毕业生,学习能力就是一个较核心的考量指标,而在简历里能体现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例如:学历背景,所获奖项,校内项目内容及成果等,这些也是必备的。
3. 综合性: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形态就是会与全行业岗位的人打交道,那么在面对一项新工作,一个新环境的的时候,你能否处理的游刃有余,直接决定了你是否能顺利的完成任务,所以这些在简历中也要体现,可以具体通过一些社团活动,组织经验等体现。
有了上述几点考量相信你应该知道在写简历前起码应该准备些什么内容了,具体方式详见我下篇文章吧。


常见问题三: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会看重什么素质?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先简单说下面试的一般流程:自我介绍(简历复述)->项目经历简介->开放性问题->行业认知->反问,其实每个环节都会对应面试官想考核的能力;
1. 自我介绍:印象初体现,面试官通过你的话术和表达等,可以看出你的沟通表达能力,逻辑思维,思维节奏等,这表面看起来没什么,但是他是一个产品好坏的初步整体展现,有的人就会直接挂在这个环节;
2. 项目经历:这里主要考察的是过往项目匹配度,在听你讲的环节,判断你的条理性,能否言简意赅把事情说清楚,另外面试官还会就你的项目发问,一个思维敏捷的面试官听你讲述完成后基本就知道了你项目的玩法,通常会问一些他对这个项目的问题或者表达一些见解,这要是看你能否顺利应答,对自己过往项目的思考是否深刻;
3. 开放性问题:这个环节才是最见产品功力的环节,前面说白了都是你提前准备好的,一般不会出现大意外,但是这里就是完全被天马行空的提问,然而答案本身与否不重要,面试官主要看的是你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这背后的产品思路,逻辑思维就会被考察到;
4. 行业认知:这个问题一般在社招中会比较常见,但随着人员越来越精益求精,校招也开始考察行业认知,面试过程中需要展示你对行业的思考,本公司的定位思考,竞对的多维分析等,如果能有一些刚好和面试官想的一样,那么你的通过几率就会大得很多;
5. 反问环节:这个环节一般不太占有权重了,到这里基本就会敲定你的去留了,这里你可以问些反馈啊,或者就刚刚的问题简要反问啊之类的,但是这个环节对求职者缺很重要,聪明的求职者一般会在以上回答的过程中阅读面试官,能精准的get到面试官在哪里有迟疑,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在这个环节以反问的形式弥补,具体方法下篇内容再详述吧~

在经过以上几种问题的分析后,我又简单地梳理了简历和面试的整理思路,在下篇文章中会与大家分享;

欢迎踌躇满志却又求职无门的同学们私信交流,WX:912911200,看到后会尽量回复,且可内推字节跳动。

全部评论

(0) 回帖
加载中...
话题 回帖

相关热帖

历年真题 真题热练榜 24小时
技术(软件)/信息技术类
查看全部

近期精华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