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招从业者如何选公司
头像
金波的笔记
编辑于 2021-02-09 12:39
+ 关注

校招从业者如何选公司


年关将至,最近有朋友问我做校招要如何选择公司?

仔细想想,这真的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可是又真的非常重要,所以我尽可能写一些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也许对,也许并不对,只当给大家一个参考和思考。

据我观察互联网公司有校招岗位的大概在300家左右,如果按照每年行业20%的离职率计算,在招的岗位就是60家,而在招岗位里几乎将近80%会要求工作经验三年以上,再加上地域等因素。你会发现,校招从业者能选择的机会其实非常有限,而真正能让你去把握的机会可能也就那么一两次。

所以什么样的公司才算是好机会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进行一下反推,校园招聘的存在是因需求而产生,而需求则源于业务的增长。那可不可以理解成从事校园招聘好的机会就是找到那些正在增长的公司呢?

我自己认为这个判断基本正确了一半,至少我们再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可以先明确掉哪些公司是你肯定不会选择的,这样基本能保证你的职业选择是可以在一个越来越好的路线上。

那另外正确的一半在哪呢?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就像姜文说的,人类这么多年,其实没有什么进步,很多事情过去会发生,今天会发生,未来依然会发生。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到今天为止还不到30年,不管是曾经的三大门户、移动互联网还是今天的人工智能时代。如果我们仔细回想你几乎找不到一家校招声量一直领先的公司,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我们之前的预判是错误的,其实不是,是因为增长的背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叫增量。换句话说增长是大概率可以预测的,而增量很难抓到。

那又是什么导致增量的发生呢?

第一是技术的更新,比如移动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改变,深度学习崛起带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这些都是技术更新的结果;

第二是人口的改变,比如我们看到的B站、得物,它们的出现都是由于新消费群体的出现;

第三是政策的改变,比如非常火热的芯片行业,国家一定会大力的支持,而行业的现状是什么呢,人才短缺严重,这都是校招从业者的机会。

那这么多公司的机会,其中又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公司分成 To B 和 To C的两类,其中大部分 To B 的企业发展特点是前慢后快,To C 的企业发展特点则是前快后慢,所以大概的发展趋势是可以参考的;

第二、我们需要纠正一个多年的偏见,就是很多人还在用是不是上市公司做判断。过去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企业上市后最快盈利的办法,就是聚焦产品,减少招聘,所以很多优秀的校招朋友转型,真的不是个人能力问题,是校招这件事伤了他们的心;

第三、增量有一个最大伪装词就是风口,尤其小心那些通过大量补贴来拓展市场的非上市企业,那里的校招工作很可能是变形的,而且不可持续;

第四、一定要千万小心那些对自己认可度很高企业,我曾有一次去参加MOKA组织的论坛,有两个招聘负责人讲公司校园招聘做的如何如何,可打开他们的校招官网,就知道这两家校招及格线水平。而来到现在公司,几轮面试我都反问了一个问题,就是评价一下目前公司的校招的水平,所有的答案都是一般,这并不是说公司水平真的一般,而是说大家能看到那些不足的地方;

第五、我上一家公司的老板曾问我工作上需不需要帮助,我说只要我们不裁应届生就行。这真不是开玩笑,这些年这些事一点都不少,如果我们伤害了雇主品牌,一两年都很难去消化,但同时我也想说一下,如果一个企业犯过错但是又重新开始,这很可能是一个金子般的机会,因为你可做的事情很多,而且校招会很受重视;

第六、如果我们不会,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前段时间有个朋友,问我如何看待旷视校园的机会,我是这样和他说的,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现在应该考虑的,那里有一个好老师,这就是最好的机会;

第七、如果你在互联网行业不快乐,就不要轻易去第三方,那里只会遇到更多你现在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八、如果今天你有大量的期权而且公司还不错,以上所有思考均不适用。

最后,我想说,我们所有的选择都是为了离未来的我们更近一点。因为热爱,所以重视,无所谓忠诚,我在第一家公司上市前离开,第二家公司被上市公司收购后离开,第三家公司上市前离开,我自己的观点就是当我们意识到作用不大的时候,不添乱也是一种美德。

Happy New Year !

全部评论

(3) 回帖
加载中...
话题 回帖

推荐话题

相关热帖

近期精华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