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化产品和B端和用户产品的区别?
头像
价值老猿
编辑于 2021-04-02 01:04
+ 关注

商业化产品和B端和用户产品的区别?

博主微信公众号:价值老猿,博主整理的产品、投资方面的深度思考和实习、秋招相关信息将会持续发布到上面,敬请关注!!!
商业PM和用户PM的区别是什么? 好产品=公司目标+用户目标 用户PM对产品的DAU、体验等负责,以此满足用户目标;而商业PM,就是基于产品去进行商业价值挖掘,创造收入,从而完成公司目标。  任何产品都会有上述两种角色的存在,没有脱离商业存在的用户产品,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商业变现模式,也一定是依存于用户体验的

商业化是包括B端的,B端产品或者系统基本都是商业化目的。从对象上可以对用户和商业化产品区分,面向商业用户的产品。和面向个人用户的产品。如果个人用户产品中,有商业变现的需求需要产品化(那么其实面向的是商家),所以C端的广告也属于商业化产品。


一、产品目标  用户产品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满足用户需求,提供良好用户体验,吸引大量用户使用;而商业产品的首要目标是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产品盈利。可能有人会说,商业产品的设计如果只顾赚钱可能会影响到产品体验,甚至造成用户抱怨与流失。其实商业产品的目标是实现商业价值与用户价值的统一,有点像太极,独阴不生,独阳不长。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互联网业内有个BTU三圈论:Business(商业盈利)、Technique(技术实现)、User(用户需求),即一个好的商业产品应该兼顾三者。而当下互联网公司流行的是UCD,即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其实无论是从商业盈利、技术实现、用户需求的哪一个角度切入设计产品,都可以设计出优秀的产品,只不过UCD更强调用户优先。

案例:用户使用微信APP,他的第一需求是社交。而当商业产品团队在试图挖掘平台商业潜力,进而植入商业广告产品的时候,就非常注重广告体验与社交体验的融合,他们说“广告,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一旦破坏了用户的社交体验就会造成用户流失,反而得不偿失。

二、产品受众  用户产品的需求者与使用者是重合的,而商业产品的需求者与使用者有时候是分离的,即购买产品的人有时候并不是实际使用产品的人。比如:一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购买系统的是企业(由企业买单,关注带来的企业价值),而使用系统的是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员工(被员工使用,关注工作效率提升)。  从这个例子中衍生出的问题是,需求者与使用者的错位可能会对我们造成困扰。这表现在:我们在进行产品商业化包装的时候,是倾向于包装产品的企业价值还是HR受众价值?我们在营销推广的时候,是关注企业决策者群体还是HR受众?通常的做法是:从价值包装的角度,以包装企业价值为主,包装HR个体价值为辅。因为企业是买单者,需要了解利益回报;从营销推广的角度,以面向HR群体营销为主,以面向企业决策者(比如老板)营销为辅。因为HR是使用者,需要确保场景效果(即真的管用)。现实企业经营中,此类部门应用型系统也往往是由部门依据预算发起采购申请。当然此类案例也非绝对,比如由企业决策者直接主导的企业数字化整体实施


三、产品体验  用户产品更加注重用户体验,而商业产品要兼顾商业体验与用户体验。相对来讲,对于用户产品,良好的易用性、良好的交互效果、良好的美观性往往是优先级比较高的需求;对于商业产品,优先级从高到低往往是:效果的达成度、功能的满足度、性能的满足度、良好的易用性、良好的美观性。  由此来看,客户购买商业产品往往是奔着明确的利益目的,说的通俗点,就是“看疗效”。比如:产品帮客户带来更多的商机、帮客户带来更高的知名度、帮客户更高效的工作、帮客户节省更多的经营成本、帮客户学到更多的知识等。比如:以百度推广举例,如果公司竞价推广产品没有效果,推广账户功能做得再易用再酷炫都没有意义。而用户产品的使用很多是在免费的状态下,因此更加追求给予用户良好使用体验以增加用户粘性

四、产品运营  商业产品的运营带有明确的商业目标(或者说是经营指标),这类指标往往包括:付费用户转化率、销售量、销售额、市场占有率、销售毛利率、净利润率、费用率等指标,当然商业产品的运营也会同时关注用户类指标;而用户产品更加关注通过运营手段宣导产品的可用性,关注让更多的人用,增加用户粘性。它的指标往往包括:注册用户、活跃用户(MAU/DAU)、用户留存率、用户流失率等。  另外,公司往往会为商业产品配置一整套的商业化运营体系,涵盖运营、销售、客服等业务部门,即要保证产品好用,又要保证买的放心,售后服务有保障。当然从现实的商业实践来看,这两者的配套运营体系在一家公司中很多时候是组合在一起的,尤其是用户产品与商业产品同体的情况。


五、产品数据  在数据层面,用户产品与商业产品的一个典型区别是:商业产品的数据要比用户产品具备更强的可追溯性诉求,因为这些数据直接跟消费过程以及商业产品产生的价值挂钩,因此更加关注这些数据的价值挖掘。  在企业产品领域,客户往往会非常关注产品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业务数据,而这些数据在被产品本身商业化加工后,往往通过产品提供的数据报表、仪表盘等各种形式提供给客户,为客户提供决策依据,甚至直接形成决策结果。而这要求在每一个业务流程上的数据高度可视化,“成为客户的最佳工作伙伴”往往是设计B端商业产品的首要关注目标。下图是神策提供的数据产品:老板看板。

商业简单区分可以看对象,面向B端还是C端,如下略微介绍一些,肯定也有特例存在先理解大意吧不深究:

1.面向C端的,常见有如下几种模式:

1)利差的模式,比如电商,直接卖货。(打印机模式,或者耗材模式,实际也是卖货)。

2)增值的模式(或者类会员的模式),比如游戏、QQ会员。

3)服务费的模式,比如链家、爱屋及乌、房天下,很明显的服务费;还比如在线教育类的留学服务等等;增值的模式和服务费的模式很有意思,增值的业务一般都很广,给用户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增值那部分,即我不为增值付费也可以玩得很爽;而服务费模式里,给用户的核心价值就是服务的那部分,比如付费阅读、婚恋交友等。

4)还有一种就是版本费或授权使用费,如以前的杀毒,但现在这种模式已经在互联网生存不了了,都强调免费

5)沉淀资金,比如微信零钱,这是金融的模式。

6)应该还有其他很多吧,直播打赏应该算比较新的一类。以后再补充。

2.面向B端的,一般是如下几种模式:

1)服务费的模式,比如百度以前给新浪提供搜索服务;比如IBM软件服务等等;比如招聘,linkedin人才解决方案等。服务费模式可以面向B端,也可以面向C端。

2)授权费或版本费,比如微软windows

3)营销推广费,就是广告。

4)应该也有其他的。

广告是比较典型的商业产品,并不是挣钱的都叫商业产品,比如我们刚刚前面说的游戏。广告比较好识别也比较好定义,特别符合与C端的类比






全部评论

(1) 回帖
加载中...
话题 回帖

推荐话题

近期热帖

近期精华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