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解析能救阿里大文娱的或许只有它————发展教育事业(二)
头像
一只抹茶狗
编辑于 2020-10-07 11:05
+ 关注

解析能救阿里大文娱的或许只有它————发展教育事业(二)

我已经在上一篇文章粗略分析了阿里大文娱所处的困境,这篇文章将不再进行阐述,接下来的重点是论证:“什么是教育?”

教育,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于人类初始阶段。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在中国有很大一部分人称之为应试教育。

然而我所指的“教育”事业:非,把学校里老师上课讲的东西,书本教材上描写的文字内容、图画当成知识。教育的理念不应当有局限性,它是一个很开放、包容、能让人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积极向上的理念范畴。
看动物记录片,了解动物生活属性,防止未来在野外遇到突发情况,能够采取相应措施,算不算教育?看烹饪视频,从不会下厨到学会做饭炒菜,一日三餐能够自给自足,算不算教育?观看防诈骗法律宣传片,预防社会上各种欺骗诈术,保护个人财产安全算不算教育?观看戏剧表演,每天练习京腔、昆曲的演唱,陶冶自己的生活情操,算不算教育?……

每天观看新闻,了解天下大事,不让自己与社会脱节,这其实也是一种适当学习的过程。倘若按照上述的说法:那每天追星、刷微博、看古装、综艺韩剧、动画岂不可以算是在学习?这种理解太过于片面!
首先综艺、电影、动画所描述的剧情场景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大众在现实社会几乎不会经历这种事情的发生。其次综艺、电影为了达到一个观赏的最佳效果,往往会采用浮夸的演技手段表现:霸道总裁爱上贫民女子,不惜放弃家产坚持要在一起。这种故事都是导演编剧自己杜撰出来的。
观众长期观看这类综艺娱乐视频,分不清现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差异,长期沉迷于虚拟社会,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周围的亲戚朋友带来一些的负面影响,岂能算是教育的一种?教育应当是让人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能够发挥个人的专长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

综以上所述:当下的风口K12教育属于教育的分支一小部分,教育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尚未开发出来。

从个人的学习动机来划分,教育分为:显性的功利性教育与隐性的非功利性教育。
所谓的功利性教育,即在一段时间内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它能够给你带来切身的经济利益报酬。技能专业课,升学考试、雅思托福都属于这一类范畴。
非功利性教育,学习动机更多源自于个人兴趣爱好、突发奇想寻求个人内心世界的满足,更多追求个人成就、他人赏识的非物质奖励。
——————————————————————————————————————————————————————————————————————————————-
张三是个计算机爱好者,高考填志愿时阴差阳选择心理学专业。迫于无奈接受学习心理学课程,结果发现自己内心并不是很喜欢该专业。闲暇期间,张三重拾了自己原先的兴趣爱好,在保证能完成自己学业的情况下,利用业余的时间补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毕业后进了一家计算机公司。
你们说张三当时学习计算机是以功利性的目的出发 or 非功利性?此时,则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1.张三一开始学习计算机,为的就是毕业后能够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这显然是功利性教育带给他的回报。2.张三只是为了消遣生活的乏味学习计算机,毕业后仍选择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那这种算作是非功利性学习。3.张三原先只是不想自己兴趣爱好被抛弃才继续学习计算机的,毕业后仍然打算从心理学。结果,张三找不到与心理学有关的工作,反倒是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很好找,去了一家计算机公司上班。张三当初也没预料到事情的发展会超出自己想象,那你说他的学习动机是功利性的还是非功利性的?谁也说不清楚,只要他自己内心知道。也许他当初真把学习计算机当成一个爱好,却未曾想一个爱好会给他带来了实质性的金钱回报。 现实中这类人的存在,应该不在少数吧?

考虑到上述情况的存在,接下来所有出发点:都从显性的功利性教育入手,把非功利性教育抛弃到一边去。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来,非功利性与功利性分开叙述,不会造成你们阅读上的逻辑理解错误;二来,作者水平有限,两者结合起来讲,作者自己都讲不明白。
———————————————————————————————————————————————————————————————————————————————

第一个问题:除了强制性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父母在明知道你考不上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好的工作情况下,是否还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继续读高中 or 参加其他培训课程出国深造?

父母从小到大不惜花费一切代价供你上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能够预见自己的孩子未来能够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毕业之后就会有一份好的工作,走上一条与自己命运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通过孩子的努力,能够顺带延续改变自己家族后代的命运。在农村里这种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他们坚定的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可以改变命运”。正是由于这种希望的存在,父母从小到大都会尽量不让你做与学习无关的家务活、课外娱乐。只要是与提高学习成绩有关的事情,自己又有那个实力毫无保留的支持,哪怕是高额的学区房;几百块钱一节的培训课程;放弃公办学校,选择上万一学期的民办学校……
当父母在孩子身上看不到这种希望时,让孩子辍学早点外出打工,又成了他们新的希望延续。农村里每年都会有一大批因为忍受不了枯燥乏味的应试教育,早早地被迫淘汰到社会上各个角落里打工,干一些重复性流水式的工作。再过些年后,这批孩子长大成人,听从父母的安排早早地娶妻生子。他们所生的孩子大多数会过上与父辈相同的命运,唯独小部分在应试教育适应下来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才极有可能走出一条与父辈与众不同的道路。或许在那群不合格的父母中,有那么一小部分父母,因为某种原因发达,自己有能力且千方百计地给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再次步入自己年轻时的后尘。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里,这样的父母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少,未来极有可能再也看不见。

受到高等教育越多,知识层面越丰富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站在总体数量来比较:孩子优秀率各方面的发展,几率远远超过于那些没有什么知识文化水平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之前某高校教授发表过“越是穷人家的孩子,培养出来的孩子越笨”观点,其背后的逻辑在于富裕家庭带给孩子的见识、胆量、自信等资源是很多贫穷的家庭所不能提供的。这种天然的机制很难打破,但也并非不能打破,只是需要一个很漫长的时间过程。我们可以利用人为的干预,先去改变原先孩子父辈的命运,通过他们再来改变下一代的命运轨迹。对于社会来讲,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能够很大程度降低犯罪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也不会让年轻下一代的人生悲剧不断上演。此时问题在于怎么说服那部分早早辍学的人,让他们继续接受教育?

第二个问题:

























全部评论

(2) 回帖
加载中...
话题 回帖

推荐话题

相关热帖

近期热帖

近期精华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