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从零到一:零产品实习的秋招产品求职之旅
头像
Tianchengbaba
编辑于 2021-11-16 00:09
+ 关注

从零到一:零产品实习的秋招产品求职之旅

个人GZH:踽踽独行,内有更多个人经验、工作经历分享,欢迎关注,交流。

写下这篇文章,算是为自己秋招画上句号。也想给同样想做产品,但囿于各种限制而没有实习经历的同学一些经验和信心,祝愿我们都能上岸!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背景:985本硕+用户研究实习+文科背景
秋招情况:投递43家-笔试24家-进入面试流程20家(放弃面试5家)-走完面试流程8家
戴着镣铐前行,大概是这两年最深的感受,要在迂腐落后的培养制度下挤出自己的时间,着实不易,往前走的每一步,都被沉重的枷锁束缚着。很多时候在想,如果更自由些,在自主发展的路上会不会少那么多艰辛?可现实没有想象的余地,世界上也没有那么多逆袭,没有产品经历就很难获得大厂青睐,于是也不出意外地折戟于BAT。
秋招的序曲是在疫情爆发的这个春天拉开帷幕的。彼时,对于产品经理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知层面,仅有零散的并非知识的信息和片段,一无所知但又天真地开始寻找第一份产品实习。从零到一的突破往往是最艰难的,就像手无寸铁的妇孺在刀光剑影中求生一般,而这也是飞轮效应的现实映射。第一份实习是艰难且需要运气的,而后的路往往会越走越顺,和很多同龄人相比我们的能力或许相差无几,但可能是他们更有计划和远见,终以先发优势赢得了更多的机会。因此,尽早地找到方向,开始实习,为自己争取时间,是避免秋招被爆锤的第一方法。
不过,遗憾的是直至秋招,我也未能有产品实习。一方面,是因为当时遭遇海投无果和接连面试受挫后的自我设限,想曲线救国通过专业相关性切入一个可能性更大的职业进而转战产品;另一方面,受限于培养制度、窒息僵化的管理、疫情叠加风险,难有其他城市的选择机会。而后在两家公司做了一段时间的用户研究实习,但用户研究的实际工作内容与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仍有较大差异,这也在秋招面试中也有所体现,这当然是后话了。
零相关经验的我如何准备秋招?
求职的过程可以看作是面试官和求职者在互动中展现自己、双向匹配的过程,作为求职者需要在短时间内让面试官相信我们具有足够的胜任力。如何准备并展示自己的胜任力?或可借用KANO模型来分析这个问题,根据KANO模型可以将需求分为基本型、期望型、魅力型,对应到面试场景中我们则应该尽可能满足所有基本型属性、充分展现出期望型属性、辅之以锦上添花的魅力型属性。
在我看来,在产品面试场景中的基本型属性指的是关于产品知识的基础积累,对应举措则需要我们提升产品素养;期望型属性指的是底层的产品能力,对应举措则需要我们充分挖掘过往经历,展现可迁移复用的底层能力;魅力型属性指的是在千篇一律的经历中的差异化优势,对应举措则需要我们内观自己,发掘差异化的优势和亮点。
基本型属性:提升产品基本素养
产品知识的积累遵循着俞军老师"输入-思考-实践"的框架进行有意识地提升,"输入、思考、实践"三位一体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首先,需要保证大量的知识输入,可以利用各种渠道获取有效信息逐渐建立起对产品经理及其衍生领域的认知。强烈推荐使用微信读书+资讯APP(如36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先通过微信读书系统化地从书籍中获取较为体系的方法论和分析框架,再在零散时间中从资讯类APP中了解热点动态和各类分析类文章,保证获取信息的完整性和时效性,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形成更精炼和专业的话语体系。
其次,需要对输入知识的进行整合和理解。可以先利用脑图对繁杂的知识进行框架梳理,并建立电子的读书札记文档记录启发性较大的内容,然后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对某本书的内容或某篇文章的分析思路,通过这样便可强化自己的理解,并可总结对比不同来源的分析角度,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融会贯通,沉淀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最后,需要主动实践。我是尝试用自己获取理解的知识去提出现有产品问题的解决优化方案,如在之前用研实习中会发现一些用户侧反映出来的问题,但在实习中就止步于问题发现层面,而没有参与到问题如何解决的策略制定当中,此时就可以针对这样现成的case去尝试提出自己的解决策略,并充分考虑到策略的目标、风险点、收益比等因素,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成效"串联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这样的实践性思考也会倒逼着自己跳出既往角色的思维局限,进而锻炼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弥合了经验不足的差距。
期望型属性:证明可迁移复用的底层能力
产品实习更多是来源于实践的背书,直接明了地证明了候选人具有完成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换个角度,作为没有产品实习的同学,我们要做的是让面试官相信我们就算没有产品实习,我们也有足够的潜力去胜任工作,那就需要我们充分挖掘过往经历,展现出一些更核心且有广泛应用可能的能力。
我复盘了一些个人的经历,对应着产品经理的职责和能力进行关联梳理。如寻找了心理治疗经历、研究生毕业课题项目中与产品经理的共性能力;以及在用户研究实习中锻炼的深度思考的能力——从用户行为推倒需求,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判断本质影响因素;总结复盘、向上思考的习惯——刨根问底地探究项目的背景和意义,而不是仅仅做执行层的打杂小马仔。经历并不是壁垒,能力才是最本质的核心,当然某些面试官比较看重过往的经历而非潜力,那也只能说了无缘分了。
魅力型属性:突出差异化优势
面试官在招聘季会面试大量的候选人,在面试中,也不止一次被问到"我面试的每位同学都说自己适合做产品,那你可以告诉我你有哪些差异化能力吗?"、"给我一个在一群实力拔群的候选者中选择你的理由"。如果能有差异化的亮点或与众不同之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从同质化群体之中脱颖而出,因此仔细发掘自己与众不同的优势并适时展示出来,说不定就能多几分成功的几率。
例如,我将心理治疗的经历作为一个特色放入自我介绍中:"我是一名想做产品经理的心理治疗师",并从心理治疗经历衍生出:有真实案例与经历承载的同理心、中立角色的转化能力(既倾听用户又能以专业角度提供问题解决策略)、用户认知行为情绪的分析经验等比较小众且又真实有力的个人特长。在腾讯二面、虎牙和顺丰终面时,面试官都对这部分的经历尤为感兴趣。
秋招随想
没有相关实习,"赤手空拳"地硬抗秋招确实是艰难的,也免不了经历紧张焦虑、在同侪光环下自惭形秽、执念落空后的失望等负面的情绪,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自己和解,找到自己的定位,避免无谓的比较。在每一个最难就业季,名校学生也会在空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现实毒打,普通高校学生也能凭借实力斩获理想的offer,底气终归是源于自身的能力,而非外在的光环和附加物,只有谦逊地持续学习,才能保持竞争力,相信自己终将会走出"绝望之谷"迈向"开悟之坡"。关关难过关关过,虽历经转正失败、腾讯和阿里挂在临门一脚的业务终面,但机会或早或晚终会有。秋招两月投递43家公司,进入面试15家、走完面试流程8家(陆续开奖,泡池子的痛大家都经历过,无意集邮。拿到满意offer后已经拒了快手、网易等5家面试)。最终以零产品实习经验幸运地上岸。愿同样没有产品经验的同学也都能如愿以偿!

附上汇总面经:







全部评论

(9) 回帖
加载中...
话题 回帖

推荐话题

相关热帖

近期精华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