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姑家学计算机的妹妹聊了聊。她是三本,26年6月毕业,正卡在找实习的关口上。这让我想起她高考结束那年,拿着分数来找我报志愿的情景。她一门心思想学计算机,我也实话实说了我的担忧:她成绩不算拔尖,硬要读这个专业,学费会很高,学校平台也一般,将来找工作怕是很困难。我那时已经大三了,双非二本的背景让我对就业市场的寒意早有体会。
我劝过她,也试着和她父母沟通过。但最后,他们还是坚持要学计算机。我也就没再强求,按她的分数,帮她选了个能去的最好的学校。那时候,心里其实就有点悬着。
现在她大四在即,学校只放一个月暑假,开学就要忙毕设。就业的压力实实在在地压了下来。我把当年自己改简历、投递的技巧,能教的都教给她了。可邮箱里投出去的简历,就像丢进了黑洞,一点回音都没有。说实话,我心里挺替她闹腾的。老姑家条件一般,这些年供她读这个书,学费加生活费,真不是小数目。要是毕业了,连份能养活自己的、计算机相关的正经工作都找不到,回家怎么交代?唠叨埋怨怕是免不了的。
看着她,我总想到很多和我们差不多的家庭。高考报志愿的时候,父母能帮上的忙其实有限。保守些的父母,就让孩子报师范、医生这些老牌“铁饭碗”。稍微上网看看的,可能就被“计算机高薪”吸引,催着孩子报计算机。他们未必真懂这些专业的好坏,更多是凭着一种朴素的想象:师范医生稳定、体面,“坐办公室喝茶水,总比我做苦力强吧?” 这些话,听着多耳熟。
真到了我们自己要做人生选择的时候,往往只能靠自己摸索。父母的经验可能用不上,甚至可能成了另一种束缚。我们心里或许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真正想要什么?适合什么?前路如何?其实也是懵的,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像摸着石头过河。一脚深一脚浅地淌过去,浑身湿透才勉强上岸。回头一看,那些早早被铺好了路、架好了桥的人,早已步履从容地走远了。而像我们这样,身后没有退路,只能靠自己的一双眼、一点经验、再加点运气,去赌一个未知的明天。
在外打拼的兄弟们,大家都不容易。每一次跌倒,都会结结实实地摔在地上;每一次爬起,都要耗尽力气。
没有捷径,没有庇护,全凭自己一拳一脚地在这世上挣个位置。这份坚持本身,就已经是生活的强者了。

全部评论
(8)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