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分析半导体产业链的软件技术就业机会的文章。
但因为这个产业链过于复杂,在讲软件技术就业机会、企业地域分布这些话题之前,必须先讲清楚这条产业链的基本构成。
如果大家只关注半导体领域的软件技术类就业机会,可以直接拉到文章末尾。
但我还是建议从头到尾看完,对这个领域有个结构化的理解,也不枉我在年底工作最卷的时候花费几周业余时间来梳理这些材料。
美国那份关于半导体领域的“实体清单”相当于给中国半导体产业链上有核心技术的企业盖了个章,进到实体清单中的算是被认证过了。
这个清单十分全面,从材料、半导体设备到Fabless、EDA、IP、代工厂、IDM,算是全方位、立体式的覆盖。
而把这些企业拉出来晒一晒,就会很容易得到一个结论:半导体是个高端制造业。
半导体产业链
所以接下来,我们按照制造业的设计、生产流程,把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捋一捋。
1、芯片设计
首先是前端设计,使用VHDL、Verilog/System-Verilog RTL等来描述物理结构。
接着是后端设计,把前端设计产出的RTL转化成物理世界的晶体管、导线等。
后端设计阶段完成之后,生成GDS文件发给代工厂进行加工制造。
2、芯片制造
代工厂接到GDS文件之后,通过“光刻”技术,把IC设计印刷到晶圆上。
一片晶圆上面积较大,会有多个芯片,需要进一步切割出多个独立的芯片。
3、封测
切割出来的独立芯片被到塑料或陶瓷的包装中,形成可以连接到PCB或其它基片上的独立元器件,并进行测试。
4、系统集成
把芯片与其它元件、IC一起,焊接到PCB中,集成到“最终产品”。
这里指的“最终产品”有很多种设备,比如:
个人电脑、笔记本等。
手机/手表/眼镜/手表/平板/耳机/音箱/AR/VR/学习机/翻译机/游戏机等消费电子设备
电视机/洗衣机/空调/扫地机器人/智能小家电等家电设备。
浪潮/新华三/中科曙光/联想/中兴/超聚变/宁畅/宝德等公司生产的数据中心服务器。
包含各种MCU、CPU、GPU的汽车
基站、路由器等通信设备
工业自动化设备、安防、医疗等等
芯片分类
这么多不同类型的设备,里面的芯片也是五花八门,一个设备中通常包含一堆各种不同类型的芯片。
1、CPU、GPU
在手机、电脑等设备中最常见,也是大家日常听到最多的。
2、MPU、MCU、ECU
工业场景中使用到的微处理器/控制器,如,PLC、汽车电子等。
3、各种专用IC
ASIC,为一某个客户做完全定制的芯片。
ASSP,为某些特定场景完全定制的芯片,适用于少数的客户。
FPGA,半定制芯片,可以做二次开发。
NPU,神经网络计算专用芯片,与CPU分工合作。
SoC,可能会集成CPU、GPU、通信模块,以及嵌入式系统和应用软件,形成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
4、存储芯片
RAM,最常见的有DRAM/SRAM/SDRAM等。
ROM,芯片制造时编程写入数据,之后不可改变。
NAND,电子设备中最常见的存储芯片,还有由一堆NAND芯片组成的SSD(固态硬盘)
HDD,传统的机械硬盘,现如今电脑中见得比较少了。
堆叠式芯片存储器,如,2.5D封装的HBM/3D封装的HMC
5、光电芯片
可以发射、接收光波的半导体,主要使用场景是光检测、图像传感器、LED、光纤通信、显示器、激光等。
6、各种传感器
光、压力、气体、重量、速度等等。
7、促动器
即反向传感器,可能的形式有:
压电促动器,实现微小、精确的位移和力输出,用于医疗、精密定位和振动控制。
电磁促动器,通过电磁力产生运动,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中需要较大推力、位移的场合。
8、PMIC
电源管理集成电路,负责为处理器、存储器、接口驱动器等提供合适的电压调节功能,控制电池的充放电。
9、MEMS
属于微型机械系统,用于检测不同物理属性的阈值,它不属于半导体,但使用半导体技术制造,并且与传感器竞争市场。
10、模拟IC
主要有放大器、滤波器、模数转换器、数模转换器、电源管理器、比较芯片、时钟与定时器等不同类型。
企业分类
半导体产业链的上下游十分庞大,芯片种类又这么多,这个行业的企业数量也必须很多,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1、Fabless
这类企业只设计集成电路,其它生产、封测、集成等环节全部外包:
国外的有TI(德州仪器)、AMD、高通、FPGA龙头厂商赛灵思(被AMD收购)、英伟达。
国内也有很多,北京的兆易创新(存储芯片)、寒武纪(GPU)、摩尔线程(GPU)、龙芯中科(CPU)、紫光国微(集成电路与智能安全芯片)、昆仑芯(百度系GPU)等;上海的韦尔股份(分立器件和电源管理IC)、壁仞科技(GPU)、复旦微电子等;华为系的鲲鹏(CPU)、昇腾(GPU);湖南长沙的景嘉微(GPU)。
这类企业太多,不再一一列举,这里放一些知名度高、规模大,或者正站在风口上的企业,让大家有个基本体感。
2、EDA工具
这个领域虽然属于“卡脖子”的技术,但市场规模小,领域狭窄,企业数量并不多:
国外主要是新思科技(Synopsys)、铿腾电子(Cadence)和西门子EDA(Siemens EDA)这三大巨头。
国内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如:上海的华大九天、概伦电子、合见工软、思尔芯,杭州的广立微,南京的芯华章等。
我另有一篇关于工业软件领域的分析文章对这个领域做过详细讲解,可以私信我获取,这里不再展开。
3、IP
听名字就知道,这类企业是卖授权为生的:
全球最大的IP公司是ARM,国内企业有上海的芯原股份、灿芯半导体,苏州国芯科技,成都的锐成芯微等等。
4、半导体设备厂商
半导体是高端制造业,有光刻、刻蚀、离子注入、薄膜沉积、抛光、检测等很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依赖大量的高端设备。
在这些高端设备中,薄膜沉积设备、刻蚀机、光刻机、清洗几大类占据全市场70%以上的价值。
除了知名最高的荷兰ASML(光刻机厂商)之外,这个领域中的企业还有很多:
国外的有,美国的应用材料(刻蚀/离子注入)、泛林半导体(刻蚀/清洗),日本的TEL(刻蚀/涂胶显影/清洗/热处理)尼康(光刻)等。
中国的有,北京的北方华创(刻蚀/沉淀/清洗/热处理等半导体装备)、屹唐半导体(热处理/刻蚀),上海的中微公司(刻蚀设备)、微电子(光刻机)、盛美上海(清洗)、万业企业(离子注入),沈阳的拓荆科技(薄膜沉积)、芯源微(清洗/涂胶显影),天津的华海清科(抛光设备),武汉的精测电子(过程控制),深圳的中科飞测(过程控制)。
同样,企业过多,这里只简单提一部分知名度较高的,不追求覆盖度,只求让大家对这个行业有一个结构性的了解。
5、零部件及原材料厂商
这个领域的“软件技术含量”太低,这里不能再展开了。
6、纯代工厂(Foundry)
这类企业不做设计,只做制造芯片:
全球龙头当属台积电,提供了全球8成的产能。
除此之外还有2009年从AMD分拆出来的格罗方德(简称GF/格芯)、台湾的联电等。
国内代工厂有上海的中芯国际(中国最大代工厂)、华虹,深圳的鹏芯微,合肥的晶合集成等。
7、封装测试
这个领域中国有优势,但在半导体产业链上的核心度没有那么重要:
国内主要有江苏江阴的长电科技(中国最大的封装测试厂商)、江苏南通的通富微电(AMD封装主要合作伙伴)、苏州的力成科技、西安的华天科技等。
8、SOC
这类企业一般聚焦在某些具体的行业应用场景讨生活,整体规模都不特别大,但有领域知识的壁垒。
最关键的是,这类企业对软件技术岗位需求量很大:
上海的晶晨股份(多媒体智能终端)、乐鑫科技(无线通信/物联网)、恒玄科技(智能音频)、富瀚微(高性能视频编解码/图像信号处理)、钜泉科技(智能电表)。
成都的振芯科技(处理模拟和数字信号的数模混合集成电路)
深圳的中科蓝讯(无线音频)
珠海的全志科技(超高清视频编解码与高性能CPU/GPU/NPU多核)
福州的瑞芯微(平板/机顶盒等电子设备)
厦门的星宸科技(安防)
长沙的威胜信息(物联网通信)
同样,企业过多,这里只简单提一部分知名度较高的。
9、PCB
这类属于比较“纯粹”的制造业了,“软件技术”含量很低:
深圳的鹏鼎控股、苏州的东山精密、深圳的深南电路等。
半导体产业链十分复杂,我们没法用一个简单清晰的框架把所有企业给分门别类。
除了上面这些相对好定义的企业之外,市场上还有一些特殊的存在,比如:
10、下游终端厂商
这类企业因为自己的核心设备对芯片需求庞大,就想通过自己设计芯片来提高自己产品的竞争壁垒,因此会设立半导体部门,自己做Fabless:
做汽车的特斯拉、理想、小鹏,做手机、电脑的苹果、华为、小米、荣耀,做云计算数据中心的Google、阿里等。
EDA工具的完善使得前端设计变得很容易,市场上还有大量为这些公司服务的平台公司,甚至有博通、Marvell这种定制芯片领域的龙头公司。
这两个因素导致下游终端厂商向上游延伸搞芯片设计的非常多,这里我们只列举了部分知名高的头部公司,不再详细展开。
11、集成设备制造商
简称IDM,即,自己连设计、制造甚至封测都会一起做掉,这类企业在市场上一般都各自领域内的巨头,如:
美国的Intel、美光,欧洲的英飞凌、意法半导体、恩智浦,韩国的三星、SK海力士,日本的索尼、村田等。
国内也有很多,如,中国武汉的长江存储、合肥的长鑫存储,山东龙口做高端光通信收发模块的中际旭创,江苏无锡的华润微电子,杭州的士兰微和做电源管理IC的杰华特微电子等。
同样,企业过多,这里只简单提一部分。
以上,对半导体产业链,以及在这条产业链上混饭吃的企业做了初步解构。
接下来回到“屋顶的闪闪星光”这个IP的主题——半导体产业链上的软件技术就业机会。
软件技术类就业机会
半导体产业链看似复杂,但大多数企业都是制造业,提供软件技术类的就业机会较多的以Fabless、EDA工具、SoC等企业为主。
具体到应用软件技术较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1、芯片配套软件
芯片不是鞋子、衣服这样的纯标准,做不到设计、生产完成之后就直接售卖给终端客户使用。
更多时候售卖的是解决方案,因此需要为芯片做配套的软件开发,比如,框架、工具、SDK开发。
这些岗位一般是C/C++、嵌入式开发类的岗位,对软件技术人员的需求会包含下面这些常见的标签:
gcc开发环境、单片机的工作原理、网络协议基础、ARM体系架构、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Android操作系统、内核开发/工具移植/源码维护、外设与驱动、汇编语言、wifi或者蓝牙等无线通信协议、EtherCAT/Profinet/EIP等工业网络协议、数字控制/信号与系统/电力电子/模电数电/自动控制原理。
2、面向数据中心的集群软件
CPU/GPU厂商的一个重要下游客户是云计算场景,如何从芯片到数据中心的集群,也是芯片厂商一个重要课题。
Fabless自己先搞一个集群出来打出标杆来,别人才愿意买你的芯片去搭集群。
这里就会涉及到很多的技能点,如:
市场上常说的“万卡集群”,需要懂Kubernetes、docker,私有云、公有云的场景可能都会有,还会涉及到运维、监控体系。
这就要求软件技术人员对Kubernetes有深入了解,如,调度器device-plugin、容器运行时运行机制、容器网络等。
做好AI芯片的分布式架构设计,并能让他们高效通信,可能还要开发网络通信库、搞平台工具建设、通信性能优化。
并行程序的开发、性能调优,C/C++、CUDA、OpenMPI、NCCL这些都是必备技能,还要懂并行计算系统的workload、算法。
和芯片设计人员、硬件平台设计人员一起配合,开发高性能计算库,做性能优化。
在Fabless厂商的集群中,一般都会把PyTorch、Caffe、PaddlePaddle主流框架跟自己的芯片对接上,这样就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集群方案。
3、AI工程平台开发
搞AI算法开发有作坊式、工厂式两种。
大、中厂一般都是后者,即,有自己的AI工程平台支撑算法研发过程中的资源调度、模型训练、模型推理、数据管理、工作流编排等工作,让做应用算法的工程师可以快速开发、试验、迭代。
这个AI工程平台的架构设计、开发、部署、运维全是分布式系统领域的软件工程问题。
在这个工程平台上可能会有CV,NLP,语音,大模型等各种算法的迭代,平台的用户也是算法工程师为主,这就要求,即使是工程人员,也得懂算法。
工程平台的开发技术栈往往会比较杂,Golang、Python、Java、C++等用到什么上什么,甚至Shell、bat、CMake之类的也会经常干。
既然是平台开发,必然还会涉及到DevOps工作,比如,编译优化、日志优化、性能优化,搞推动持续集成(CI)和持续交付(CD),搞标准化的工作流程,让工程平台的用户(一般是内部算法开发)体验更好。
4、性能优化
Fabless公司设计出来芯片之后,一般会对客户提供可以榨干芯片性能的配套软件方案。
尤其是大模型发展以来,GPU厂商会基于自家产品做模型的性能优化、压缩。
所以,GPU类的Fabless公司往往会招一些性能类岗位,一般常见的要求有:
懂深度学习算法(CV、NLP)和主流深度框架(TensorFlow、PyTorch、MxNet、Caffe、PaddlePaddle等)的开发、优化。
有深度学习编译器(如XLA、TVM、MLIR)的开发经验。
能在分布式环境下搞参数服务器、多维并行、显存交换等技术。
懂并行计算通信库(如MPI)、CUDA编程。
AI编译器的设计、开发、性能分析、持续调优。
5、系统开发
对CPU厂商来说,芯片出来之后首先要做好与Linux的适配,这里就有很多工作要做:
Linux操作系统发行版的开发、基于芯片的优化,解决操作系统中的常见问题、升级、维护、打补丁。
跟硬件工程师合作,搞系统功能验证。
懂Linux内核各大子系统,能做内核功能开发、工具移植、源码维护,以及BIOS的设计、开发、维护。
安全方面,可以做漏洞挖掘提高产品的安全壁垒。
编程方面,gcc、bash、perl、python甚至汇编,用到什么搞什么。
除了操作系统本身之外,内置软件包也要做好维护、持续更新,跟上社区发展。
懂编译器、虚拟机、runtime,基于自己公司的芯片架构做开发、优化。
6、工业软件
这个领域中包含EDA、CAE、CAD、PLM、MES、EAP、RTD、APC等等。
越是半导体这样的中高端制造业,对工业软件的依赖也就越大。
拿EDA来说,在Fabless的整个设计环节的支持中占比50%,是最重要的软件工具。
这一部分具体可见之前写过的工业软件领域的分析文章,这里不再展开。
7、信息技术支持部门
半导体作为高端制造业,其供应链管理、ERP等系统普遍以采购为主,但自己也会保留少量需求管理、定制开发等团队。
8、类软件技术
这类已经脱离了纯软件的工作领域,在日常工作中既用到软件技能,又要有硬件技能,还能撸起袖子来焊接、植球,使用万用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网分等。
具体的工作内容会有:
FPGA软件开发,既需要C/C++编程又需要熟悉FPGA体系结构。
使用C++,QT5开发FPGA的PC机配套软件。
为ARM体系架构的SoC或IP做数字验证,既需要了解芯片研发全流程,又得用C语言编程做仿真验证。
芯片测试,嵌入式开发、搭建芯片的系统测试平台。
企业的地域分布特点
从《2024年中国半导体企业TOP100》的城市分布可以看出:
1、半导体企业集中最高的是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一共48家占了50%的数量,接下来是北京的18家、广东的13家。
2、安徽合肥近些年确实是押中了半导体这股风,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靠前,但跟江浙沪、北京、大湾区这三大都市圈相比依然只是个小弟弟。
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来,半导体公司以及它们提供的软件技术就业岗位,基本集中在我常说的2.5个都市圈(江浙沪、大湾区、北京)。
对半导体产业链的从业人员来说,江浙沪无疑是最优选择,产业扎堆、人才扎堆、性价比高。
另外,虽然江浙沪是两省一市,但事实上南京、苏州、无锡、上海、杭州、宁波之间已经建成了“高铁一小时都市圈”,交通非常方便。
我周围就有很多“杭州安家、上海工作”,或者“上海安家、杭州工作”的人,沪杭之间每天150趟高铁往返,周内在工作地租房、周五晚上回家。
以上,对半导体产业链上的软件技术类就业机会做了一个粗浅的分析。
宏观分析在解决具体决策问题时往往力不从心,如果在软件技术领域的就业、择业方面有任何具体问题,欢迎私信沟通。
全部评论
(1)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