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半年遇到互联网裁员潮,文科生、艺术生转型自救之路
头像
正圆666
编辑于 2022-06-01 18:36
+ 关注

毕业半年遇到互联网裁员潮,文科生、艺术生转型自救之路

研究生毕业9年资深five,今天开贴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先说说我的背景:本科毕业于南方某985高废率文法类专业,三跨考入帝都某高校影视艺术类专业。

1、从毕业到互联网:最后的艺术理想
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市场部,当时那个细分赛道还在群雄逐鹿的阶段,烧钱扩张正酣,招了很多当年的应届生,我之前有互联网的实习经历,对于互联网比较熟悉,于是就去了这家当时属于腰部,现在查无此人的公司。我所在的组都是一些臭气相投的文艺青年,大家相处得非常愉快,下班后也会在一起做饭喝酒聚餐。
去了半年公司开始大面积裁员,这个组最后只剩下我和组长两个人,组长业务能力非常一般,公司薪水也很普通,只是岗位与我专业很匹配,但是看到熟悉的人一个一个离开,工作内容也由我一开始比较专业的内容制作变成了发微博、做营销PPT、搞年会节目等等,于是决心跳槽。
但是往头部的大厂跳却屡屡失败,即便面试官是我同校的前辈,也都没有拿到offer,这时得知某金融机构市场部在招有互联网背景的初级岗位,由于有互联网+影视的差异化行业背景,我通过了简历筛选和面试,进入了当时一个小型金融机构。

2、从互联网到金融:成功跨界但整个人崩溃了
进入这家金融机构市场部后,我从发微博写文案拍视频开始做起,慢慢开始做一些金融相关的内容和市场活动,活动和投放体量越做越大,我参与拍摄的广告也登陆全国院线,但是和专业也越来越远了。在我拼命加班的时候,同班的同学、同门的校友也在影视专业领域都做出了一些成绩,社畜的我不仅要同时面对工作的压力,还要面对优秀同辈的碾压。
此时互联网金融开始大跃进,这家小机构突飞猛进变身大厂,公司连年涨薪,年终奖也很可观,领导对我也非常信任,作为大甲方hours也可控,可以说是一个性价比非常不错的工作了。内心的撕裂却越来越严重,所谓的理想每天每夜在折磨着我,最严重的时候,骑车在路上就会突然崩溃大哭,无法正常工作。我去了医院被诊断为中度抑郁,开始每周去进行谈话治疗。

“我不和同学校友联络,没人知道我在什么地方上班……”
“别人拍的是电影,我拍的是电影前贴片广告……”
“我是一个逃兵,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在这家公司做了两年多,我选择了裸辞。

3、从金融回归影视:就当是一场梦
裸辞后决心回归影视传媒类工作,在家躺了一个礼拜,接到老同学电话,于是开启了剧组生涯。
原本计划拍摄100天,结果延期拍了大半年,从夏天拍到冬天,从短袖拍到羽绒服。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拍大夜拍了21天,我抱着转行从0开始的决心,一直坚持没有退出。剧组也不看学历,几乎保留着浓厚的中国乡土帮带传关系。但是在剧组也学习到了很多,最高规格的拍摄流程、好莱坞的制作班底、香港的烟火师……有一个月我们在海上拍摄,我每天坐着导演的快艇出海,也是一段非常独特的工作经历了。 戏拍完后身体透支的比较严重,休息了很长时间,没有工作,基本上靠原来的积蓄生活,没有急于回职场。

又过了半年,电影上映了口碑票房双爆棚,我决定趁着这个热度找相关工作,这些传媒类岗位薪资比较低,我愿意降薪从头开始,但是仍然不是很顺利。我只能重新把方向调整回金融领域,这时一些传统金融机构缓慢地拉开了互联网化进程(比我的老东家晚了三年),我由于之前的履历,获得了一个传统头部公司的面试机会,在和总经理面试的时候聊业务也都是非常严肃,但最后他问了一些关于电影拍摄的问题,气氛变得非常融洽,斩获offer。

这段经历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所谓的“理想”,是否只是盗梦者在我的底层梦境中植入的“概念”?在剧组里,我并没有很享受那种颠沛流离的工作状态、等级森严的剧组生态、没有边界的生活状态,相反,我居然很怀念原来上班的那些日子。两次冲击影视行业未遂,两次被金融公司捞起,让我不得不陷入了深思。

4、从影视回归金融:重新出发
这部电影拍完,好像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事。再次回归职场后,我与自己好似终于和解了,我决心继续走下去,
我在这家公司一直工作到现在,已经有5年的时间。仍然是市场大类的工作,和之前偏品牌不同的是,现在更多的是偏业务,会背业绩压力。也终于静下心来重新学习了很多业务知识,让自己有所沉淀。有一年的周末都是在咖啡馆里自习度过的,相当于重新学了一门专业,我称之为“补课”。
工作压力一直很大,一开始是自己一个人抗,后面新人慢慢多了,也开始带新人,带实习生,压力也算是渐渐变得可控。但更重要的是,与自我内心和解后的那种自由感,像是从深海底浮出了水面,呼吸到了氧气。人渐渐步入了中年,好像有这么一瞬间,情绪就不可逆似的变得非常稳定了,内心中不再有虚幻的理想,也不再有戏剧化的情感冲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实心”的底气,这种底气使得整个人自信开朗了很多,甚至有力量去正面影响别人,和二十多岁的那个冲动狂躁的自己简直判若两人。

北漂十来年,并没有什么世俗的收获,只有上述这些不作不死的经历。
一个纯文科、艺术专业的出身的女生,无背景无人脉无颜值,也不会和人社交,各方面都极端平平无奇,如何在社会中重新寻找自己的坐标,重建内心和精神的秩序,孤独艰难又十分幸运地走出每一步。
对于择业,有几点建议可以给到大家:

1、寻找行业切入点建立壁垒
文科、艺术类的同学如果不想从事原本的纯文纯艺术专业,想转换赛道,主要可以从事内容、市场营销、公关广告、运营等工作。什么专业背景其实都不重要,这些都会成为人的内心底色,工作基本上都要重新学习,学习新的行业知识、岗位技能。
不要小看营销、市场类的工作,只要这个行业不是完全垄断的,是要触达客户的,市场大类工作都属于非常重要的部门和工作,文科生、艺术生可以在这里施展自己才华。
有创意就去搞、有文笔有逻辑就去写去策划、有颜值有口才就多去沟通……这些都是帮助你进入某个行业赛道的切入点。一方面这些市场类的初级岗位是对年轻人友好的,创意内容需要年轻的头脑和灵魂;另一方面,这些岗位对于技术专业背景是没有要求的,比如金融机构的市场部,会招学新闻、中文、传播等专业的同学;第三,如果是做和业务相关的营销岗位,会直接接触业务,虽然门槛低,但天花板也比较高,比如金融行业的营销是实打实的前台部门,其他职能都是为业务赋能的。
很多同学会担心没有一技之长,这些表面低门槛可替代性强的岗位,看似学不到东西,其实也有着自己的专业壁垒。
一旦你切入了细分行业,只要是个有心人,在干中学,就会渐渐积累起行业的知识、市场的技能,甚至开始有了一点社会资源,逐步地往核心业务去走,这就开启了个性化的履历,逐步建立了“壁垒”,“壁垒”是逃离内卷的必经之路。

2、寻找弯道超车的机会
同学们都希望进入大厂,其实大厂最大的优势是可以了解最先进的工作方法论、接触最大体量的项目,其他行业互联网化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其实就是这些大厂疯狂输出先进管理、方法论、价值观的过程。如果有实力能进入大厂固然是非常好的,之后可以自上而下带着大厂的方法论降维上岸。
如果实力有限去不了大厂核心业务岗位怎么办呢?可以趁年轻放低姿态从没人愿意做的边缘小事做起,然后再找机会切入正在或即将转型的、即将爆发的行业,积累垂直的行业经验,然后沿着产业链条逐步往业务上游走。
在新兴的细分领域走在前面的中小公司,一般是更有活力更具灵活性的中小公司,门槛没那么高,求职竞争也不会太卷。一旦发展起来,大厂必然会跟进入局成为玩家之一,这时可以自然跳槽去大厂;或者大厂不直接入局,而是进行投资,这时我们就自然成为其生态链的一环,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对于职业发展来说,都属于弯道超车了。

判断赛道的发展潜力,其实我当年也是非常懵懂的,当年也只是被时代裹挟着往前走,由于实力有限,只能去一些牛人根本看不上的公司,但我相信文科生、艺术生的观察力、感受力是非常敏锐的,风来了你一定能够感觉到!
现在整体是竞争压力更大了,很多行业也很不景气,但是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红利,像比我早毕业两年的,都在大厂坐稳了制片人,比我晚一年转行的本科同学,就去了新能源从咨询做了战略,每两年就有新的风口,会吸纳当时的毕业生。
如果一个行业在吸纳新生力量,在招新人,同时业务也在扩张,内部人员都比较实***在工作中一定能感受到这里是否有潜力。 如果泛泛而谈3-5年发展潜力,不用我在这里说,直接看国家十四五规划就行。

3、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
很多同学在找工作时会从自己的兴趣或者理念出发,但找工作终归是一个供需匹配的市场博弈。比如一直非常困扰我的问题是,我明明是学影视传媒出身,但为什么入不了行,却能进入头部的金融机构?后来我明白,你最终赢得的岗位可能并不是你最感兴趣的,而是你最具有比较优势的。
比较优势不是你自己拿自己在这两个学科学的怎么样进行比较,而是你的影视传媒和全市场的做影视传媒的候选人比较,得出一个分值A;你的金融市场营销和全市场做金融市场营销的候选人比较,得出一个分值B,然后用A和B进行比较。这个不是你说了算,往往是市场说了算。

最后,我想说,社会上普遍对于文科生、艺术生存有歧视,但我觉得这是由于中国的全球产业分工、经济发展阶段和教育体制导致的认知差,而有认知差的地方就会有超额收益。
文科生、艺术生始于情怀,胜在创造,强大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创造价值的,文艺青年的最终归宿不是发疯发癫,而是可以过上自给自足,甚至充盈自由的生活。当社会产业会发展到更高的层次,文艺青年会被重新估值。

或许我的经历和经验,对于文科、艺术类的同学们会有一定的帮助,欢迎大家交流,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全部评论

(18) 回帖
加载中...
话题 回帖

近期热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