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英文全称: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简称 ICPC)是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组织的一项全球性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自 1970 年首次举办以来,ICPC 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计算机竞赛之一,被誉为计算机领域的 "奥林匹克"。
ICPC 的前身是 1970 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举办的程序设计比赛。最初的比赛仅限于北美地区的大学参加,但随着其影响力逐渐扩大,比赛逐渐发展为全球性的赛事。1997 年,ACM 正式接管比赛的组织工作,并将其命名为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如今,ICPC 每年吸引来自全球超过 100 个国家、3000 多所大学的数万名学生参与,成为计算机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赛事之一。
比赛形式与规则
ICPC 比赛采用团队赛形式,每支参赛队伍由 3 名队员和 1 名指导教师组成。比赛时间为 5 小时,参赛队伍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合作解决 10 到 13 个复杂的编程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算法设计、数据结构、数学建模、图形处理等多个计算机科学领域,旨在全面考察参赛选手的编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比赛期间,各参赛队伍使用同一台计算机,在紧张而激烈的氛围中展开角逐。每解决一个问题,系统会实时显示结果,这也使得比赛过程充满了悬念和观赏性。ICPC 比赛不仅考验选手的技术实力,更是对心理素质和团队默契的极大挑战。
中国成绩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ICPC比赛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展现了中国高校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强大实力。2024年,第48届ICPC全球总决赛中,北京大学夺得全球总冠军,这是该校第二次获得捧杯。清华大学获得第三名,北京交通大学获得第七名,浙江大学获得第十名,充分体现了中国高校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2023年,第46和47届ICPC全球总决赛因疫情合并举行,中国代表队表现出色,分别获得第46届冠军和第47届亚军。2022年和2021年,中国高校在第45届和第44届全球总决赛中也多次进入全球前20名,展现了稳定的实力。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多次进入全球前10名,并多次获得金牌和冠军。这些成绩不仅展示了中国高校在计算机科学教育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反映了中国学生在编程和算法领域的顶尖水平。随着更多高校的参与和培养,中国在全球ICPC比赛中的表现有望更加出色,继续在国际舞台上保持领先地位。
判定结果代码
在 ICPC 比赛中,每个提交的程序都会得到一个明确的判断结果,这些结果代码对于参赛选手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下是常见的结果代码及其含义:
AC(Accepted):程序完全正确,通过了所有测试用例。
WA(Wrong Answer):程序输出的结果与正确答案不符。
MLE(Memory Limit Exceeded):程序使用的内存超过了题目规定的限制。
RE(Runtime Error):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如除以零、数组越界等)。
TLE(Time Limit Exceeded):程序运行时间超过了题目规定的限制。
题目要求:
请编写一个程序,输出以下内容(注意大小写和空格):AC WA MLE RE TLE
输入描述:
无
输出描述:
AC WA MLE RE TLE